刘起贵:阿里香港上市看资本市场创新

发布时间:2019-11-27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11月26日上午,阿里巴巴集团(09988.HK)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187港元,较发行价大涨6.25%。

      阿里时隔7年的返港上市,再次占据了各大媒体版面与公众舆论的制高点。上一次,是在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的B2B业务从港交所退市。

      在大众热议中,有人称赞阿里“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光荣回家”,也有人不解:已在美股上市的阿里,为何要重返港股上市?阿里曾经的退市给很多港股投资者造成了“巨大伤害”,但为何此次阿里香港股认购依旧火爆?

      对此,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刘起贵分析:“阿里也会有天花板,它需要储备大量的弹药,支撑高速飞奔的经济体在新赛道上开疆辟土。”

刘起贵.jpg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刘起贵

    “根据张勇给投资者公开信中的表述,阿里推行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而类似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业务,都是需要大量现金流支撑的。一旦增速达不到现在的40%,阿里的估值会下跌,股东会损失。”刘起贵认为,这是阿里重返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此次香港IPO认购依旧火爆的背后原因,刘起贵分析称,尽管阿里上一次以发行价退市,相当于无偿使用了投资者100多亿元的资金,换算成机会成本造成了30%-40%的损失,但如今的“回归”,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巨变了。

    “当时港股投资者面对的阿里,其实只是阿里的B2B部分,而今天选择回港股的是阿里巴巴集团,代表的是阿里整个经济体。”

      也就是说,此阿里非彼阿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继续选择阿里港股,是因为看好整个阿里经济体的未来前景。

      那么如果进一步深化,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阿里的“这种现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本质性的规律或未来趋势呢?

      作为长期深耕资本市场研究的学者,刘起贵近日撰写《从阿里香港上市看资本市场创新》刊发于《浙江日报》(11月25日第7版)。他结合阿里巴巴的上市之路,从中国资本市场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两大角度剖析开来。

刊载原文.jpg

部分报道截图

      刊载原文

      文/刘起贵

      7年之后,阿里巴巴决定重回港股!

      创业20载,阿里巴巴这家浙江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技企业的领军者。因此,其在资本市场的一举一动,都注定成为2019年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事件。 回看阿里巴巴的上市之路,可以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创新和未来发展之路。

      从阿里上市地点的选择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制度设计的重要性。现代公司、尤其科技型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IPO前多轮融资所导致的创始人股权稀释的问题。例如:阿里2014年上市之前,创始人马云的股权已不足10%。这就导致了这些企业上市后,可能存在创始人失去公司控制权的风险。过去,美国资本市场因其特殊的制度设计(即允许双重投票权结构,允许企业创始人拥有比普通投资者更高的投票权比例),而吸引了大量的优质公司赴美上市。这也是2014年,京东、阿里等优质企业纷纷选择赴美上市的根本原因。本次阿里能够顺利赴香港上市也源自于港交所修改了上市制度,允许创业者的超额投票权。2019年我国科创板也进行了类似的制度创新。不可否认,超额控制权的设置是保护创始人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手段,未来也必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资本市场中对创业者和中小投资的利益保护始终是相悖的。创业者的超额控制权意味着外部投资者对公司决策投票权的削弱,其后果是创业者的权力过大、会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大量的学术研究已证明,有超额控制权的公司,其实际控制人掏空的动机更强、行动更多。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是资本市场健全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未来我国资本市场未来健全发展的核心在于:任何制度设计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例如,在我国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尚不完善,监管层可以考虑增加对实施超额控制权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增加对其实际控制人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及对实施超额控制权公司征收一定的中小投资者保护风险准备金的形式,从而在保护创业者利益的同时,强化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保证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全发展。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文末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