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老师】吴晓波:扎根中国做学术的好学者

发布时间:2019-05-24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据相关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了130万份专利申请,超过了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收到的专利申请的总和;截至2019年4月,中国企业申请的5G专利数量排在全球第一,总占比34%......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如今在国际上说起“中国企业”,不少国外友人都竖起大拇指,甚至震惊于中国企业迅猛的发展速度与创新增长态势。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制造还只是个“廉价工厂”,造车车门关不上,企业内部管理更是困难重重。短短数十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改变?移动支付、高铁、人工智能、5G……是什么让领军全球的技术与企业不断在中国诞生?

      其实答案很简单,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勤恳、勇敢、睿智,以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和专注的匠心精神,在各自领域打磨“中国精品”,并始终坚信——中国,可以更强!他们中有国家领导人、有企业家、有普通老百姓,还有数十年如一日“育人、扎根中国做学术”的学者。吴晓波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三好老师”之好学者吴晓波教授

      

      多年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在辛勤教书育人的同时,坚持从事踏实而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意义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原创性地构建了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不少中国企业在困境中“涅槃重生”,坚定地树立起“中国自信”,一步步走向全球。

      而这些闪耀的“成果”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他的几个“忍不住”!

吴晓波(右1)在中国精工钢构企业参观

      一、忍不住“看企业”

      1、立志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

    “睿智、儒雅、正直,高高的个子,西装笔挺,常戴一副框架眼镜,满身学者气质”,很多人对吴晓波的第一印象都是这样。

      而活跃在中国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者、工人都知道,这位低调、务实的学者还有另一面——平易近人、“看企业”成瘾。不仅常和企业一线工人同吃同玩、交朋友,还常在深夜和企业家探讨管理实践难题。

吴晓波(右2)在广东贝特利调研


      因此,很多企业界人士对吴晓波都非常敬佩。“吴教授这个人思想很有高度,看问题眼光独到,总能抓到企业痛点。性格也好,每次找他咨询难题,即便正在外地出差,他也毫不推诿,还耐心地和我聊到凌晨两三点。”一位中国企业界人士滔滔不绝地说道。

      吴晓波的思想高度与前瞻眼光,源于他多年的学习与海外访学经历,更和他年复一年专注于“扎根中国实践做研究、立志创造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密切相关。从卫生间、厨房到仓库,从杭氧、吉利到海康威视、华为等,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看企业”的习惯。无论国内国外,他去任何一个地方出差都要找机会去当地企业调研。

      而说起去企业调研,最早要追溯至80年代他读博的时候。

年轻时的吴晓波


      2、长期深入企业,提炼“二次创新”管理理论体系

      吴晓波的导师——“中国创新管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对学生要求极严,为了更好地促进“从实践中产出真知,将真知上升为理论”的良性循环,许院士常常赶着学生到企业调研,并产出对研究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吴晓波当时对杭氧空分设备的技术演进非常感兴趣,他在准备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对“中美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否相同”抱有疑问,于是便从杭氧开始,展开了多年来始终不间断的“看企业”之路。

      那时候杭州还没有地铁,交通不便,吴晓波的家离杭氧(艮山门外面)距离遥远,但无论刮风下雨,吴晓波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到艮山门,然后再换车到杭氧,和工人一起上下班,且一呆就是近3个月。

      当时还有一家杭州齿轮箱厂,新工艺改造也做得极好,产品甚至还出口国外。但这家工厂在萧山,比杭氧还远。为了调研中国技术创新的最新实践,吴晓波毅然选择前往,每天骑自行车到杭州市人民大会堂边上的换乘点乘班车,与工人一起上下班,日复一日又是3个多月。

      吴晓波想方设法地和工人打成一片。一开始,很多工人和工程师都不太待见这位“外来客”书生,不愿跟他交流,更不愿向他透露任何企业运营相关的资料。但成长在文革期的吴晓波,学工、学农都是先进积极分子,性格不屈不挠。他一次次主动帮助工人,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吃饭聊天、一起打篮球等,最终和他们成为了关系融洽的好朋友。工人和技术员们这才稍稍松口说:“这个资料你可以拿去看,但不能复印。”因此吴晓波就只能拼命抄下来。

      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努力与积累,他终于了解到了这家企业在各个阶段怎样进行工艺改进、技术改造,以及怎样结合中国本土需求推出新产品,从而进一步总结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通过在多家中国企业内部进行实践校验,他最终得出了一致结论:中国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组合规律,确实不是西方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新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动态规律。吴晓波将其定义为“二次创新”。

      1991年,他发表了与西方创新管理领域著名的“U-A创新动态模型”不同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型”,突破了以往创新管理研究局限于单一创新周期的缺陷,开拓性地提出了技术范式转变期非线性“混沌”过程中的超越追赶模式,建立了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着眼于赢得“后发优势”的二次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在中国管理学的本土研究中走出了一条重要道路。

      同时,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反复证明。很多企业都在“二次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快速成长,比如杭氧、海康威视、吉利汽车、双环传动等。

      3、倾力指导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体系——C理论

      长年风雨无阻的企业调研和“理论指导实践”,也让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逐渐对吴晓波建立起深深信赖。这些年来,他们不断邀请吴晓波去企业做管理咨询、战略顾问以及独立董事等,而吴晓波也倾囊相助,常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和在国外看见的新好事物推荐给他们,助力中国企业创新发展。

      比如,吴晓波跟踪研究了30余年的杭氧集团。据相关人士透露,吴晓波在剑桥留学时学的是英国的制造服务化创新,他注意到“劳斯莱斯从卖航空发动机转向卖航空动力服务”是一种很好的经验。于是就拼命推荐给杭氧,希望杭氧能从卖制氧机转向提供气体服务。后来杭氧真的因此建议获得了成功,如今其收入,超过一半都来自气体服务。

杭氧集团亮相央视《大国重器》


      基于在杭氧的调研发现和自己多年所学,吴晓波又开始了对技术范式的思考,并提出了范式转变期的“超越追赶”理论,形成了在中国管理学界独树一帜的“超越追赶”管理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成功指导了海康威视等中国企业的实践发展。据悉,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和总裁胡扬忠都是吴晓波的学生,他们常常和吴晓波探讨技术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忘却学习”等重要的创新管理实践问题。

    “在海康威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吴晓波老师及其团队的参与,尤其是在创新发展上,吴晓波老师提供了很多关键的战略建议。”一次出席国际会议的论坛上,陈宗年表示,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导师一路同行,对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陈宗年在201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管理教育国际会议暨第25届CEEMAN年会上谈及导师吴晓波


    “每当海康威视经历发展的关键期,或需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时,我都会和吴晓波老师一起商量。很多时候,他并不会教授我们具体怎么操作,而是通过探讨不断引导我们,让我们逐渐理清自身发展思路。在他的指导下,海康威视得以经常反思自身走过的发展道路,并常常进行反省和提炼,从而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思路和方法。”

      也正是因为这样,海康威视一路过关斩将、不断突破,最终成功超越了行业中的领先者。以至于在近期的一次讲座中,日本松下集团相关领域的高管都称赞于海康威视的“超越追赶”及其背后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体系,甚至邀请吴晓波担任他们的战略顾问。

      而“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然后再根据实践对理论进行改进与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予了吴晓波“创造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源源不断的动力。

吴晓波演讲


      西方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日本的崛起有其发明的Z理论,那么中国企业的崛起有什么样的理论来揭示其规律呢?

      通过对中国企业“非线性成长”管理规律的梳理与调研等,最终以吴晓波为代表的浙江大学管理学派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C理论。

      其中的“C”,不仅指代中国(China),还包含互补(complementary)、超越追赶(Catch-up and beyond)、折中(compromise)、变化(change)、共创(co-creation)、共享(co-share)、共演(co-evolution)等丰富含义。该理论基于中国崛起的大背景,重点研究中国企业如何从引进利用转向开放探索阶段,如何运用“超越追赶”的战略思维发现下一个范式兴起的机会。基于此,提炼中国本土管理的特殊规律,对促进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与中国企业直面全球竞争,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产出的同时,吴晓波还不忘将C理论及“二次创新”管理理论等缘起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精华推广至全球。不仅频繁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探讨合作等,还展开在国外企业的调研,足迹遍及全球。比如曾受日本东京大学著名教授藤本隆宏(丰田生产模式提出者)之邀,与来自法国、韩国的学者们共赴日本京都,深入京瓷、岛津、欧姆龙和大金公司等全球隐形冠军企业做管理调研。

吴晓波出席国际会议并与国外学者交流


      因其日积月累的国际影响力,他还曾担任英国利兹大学的史密斯讲座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特聘教授、全球中小企业协会(ICSB)高级副主席、新兴经济体商学院联盟(CEEMAN)副主席等国际学术职务。

      二、忍不住“引导学生求是创新”

      1、赶鸭子上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在育人过程中,吴晓波非常重视对“理论结合实践”学术理念的代代相传。无论是在学术例会上还是私下,他总忍不住引导学生求是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常对学生说,“要主动走出去、深入企业调研”“不要懈怠,成功在于最后一刻的坚持”“作为学者,一定要迎难而上、敢于挑战,抢占学科制高点”等等。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去做一些“赶鸭子上架”的事情,挑战自己的能力上限,并教导学生不要间断对企业的调研与跟踪。

吴晓波(左2)与学生座谈


      在吴晓波看来,只有通过纵向研究“看变化”与横向切片式“看关联”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在短时间内有着大变化的中国企业,进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即便是春游,他也带着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参访当地企业、学习知识。或许这样看起来,这位“严师”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学生们眼中,他却是一位很温暖的老师。

吴晓波(前排左1)团队部分成员


    “吴老师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倾尽全力地引导并热心帮助。比如有一次,我的毕业论文因为企业数据获取遇到了阻碍,吴老师得知后,便亲自帮忙联系一家家企业,让我可以顺利调研。最为关键的是,他不会帮你包办一切,而是给你自主空间,让你去亲历整个过程,在磨练中收获成长。”一位吴晓波的学生如是说。

      近年来,吴晓波带领学生扎根企业实践做过很多管理案例研究,这些研究也常常在全国案例大赛中获奖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团队累计五次获得“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最佳论文奖,多次获得全国百优案例(重点案例),并有案例被收录在国际知名的Ivey案例库。

吴晓波(右6)带团队到华为杭研所调研


      学生常说,吴晓波老师最特别的,就是对他们的“求是创新”引导和“中国自信”感染,特别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国际视野。

      在吴晓波看来,做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需要平衡好两点:一是“立地”,二是“顶天”。所谓“立地”,是要深入中国管理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提高管理理论研究的实践效用;所谓“顶天”,是要对话国际前沿理论研究,把握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问题,用国际化的学术语言诠释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这些学术理念的代代相传,对中国管理研究学者的培育与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崛起都奠定了扎实基础。

吴晓波(右4)带领团队参加国际会议


      三、忍不住“服务社会”

      1、以家国情怀做学术、促发展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吴晓波曾说:“作为一名中国管理学人,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在承上启下的时代里,更有责任和使命跳出西方的桎梏,建立具备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树立充满中国自信的管理学之路。”多年来,他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始终忍不住“服务社会”,以家国情怀做学术、促发展。

吴晓波应邀在晓书馆演讲


      吴晓波不仅发起并持续多年研发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为中国企业健康发展支招,还挖掘华为管理与变革的成功规律,输出《华为管理变革》等一系列成果,带领浙大管院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每年举办四季华为论坛,聚集华为前高管们共同以华为为例探讨变革时代的企业管理实践,在搭建起企业家和学者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促进更多中国企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借鉴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开展的前沿性研究,自2005年开始,吴晓波带领团队坚持发布《浙江省创新经济蓝皮书》,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坚持十多年来自出经费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东方红小学设立“求是奖教金”,以鼓励当地优秀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长期关注并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组织团队去印度开展包容性创新项目研究,促进更多金字塔底层群体突破资源能力的限制,实现包容性创新。

    “跟吴老师认识这么久,对他最敬佩的一点就是‘做学术不功利’,很多时候他都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荣誉而去做研究,而是带着一种家国情怀和‘创造中国原创管理理论’的使命感去做。”一位和吴晓波合作多年的同事在采访中表示,“吴老师很有想法、不盲从,每次碰到一些对中国管理研究和‘服务社会’有利的事情,他都会主动去做,即便无偿。”

      当年吉利刚开始造车时,技术、资源、人才等困难重重,但当时吴晓波却愿意给吉利做总裁战略顾问,帮助吉利汽车实现创新发展,且在公开媒体上呼吁“要帮助向吉利这样的中国民族企业做大做强”(2003年《浙江日报》)。而这也正好呼应了后来习近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2003年所说的“像吉利这样的企业不扶持,还扶持谁”。

吴晓波(右2)和吉利高管交流


      脚踏实地、求是创新,在中国管理研究与人才培育中树立“中国自信”,传递“顶天立地”的学术理念与健康力量,引领中国管理学科、教育及经济发展,这就是吴晓波,一位坚信 “中国企业,可以影响世界”并为之默默努力的浙大人

      2018年,他以超高人气获评浙大管院“三好老师”之“好学者”。相信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本土管理学将加速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浙大管院魏江院长为吴晓波教授颁发“三好老师”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