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院周欣悦再获“搞笑诺贝尔奖”——菠萝科学奖

发布时间:2018-04-17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听过“诺贝尔奖”,可你听过“搞笑诺贝尔奖”——菠萝科学奖吗?4月13日晚,这项以“向好奇心致敬”为口号、搞笑却也严肃的奖项,其颁奖典礼在杭州隆重举行,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典礼上,9个国内外“有意思的”的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主任周欣悦教授凭借“收脏钱更容易做坏事”的研究夺得了2018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周欣悦教授第一次获得菠萝科学奖了,早在2012年,她就用自己的研究“数钱可以减轻疼痛”获得了心理学奖。

      据悉,菠萝科学奖创立于2012年,由中国科协、浙江省科技馆、果壳网等联合打造,评委团由42位院士、科学家及诺贝尔得主,以及陆川、王凯、柯蓝、陈晓卿等50位名人组成,旨在通过奖励具有想象力且有趣的中国本土的科学研究成果,激发中国人对科学的好奇之心。因此,菠萝科学奖也被誉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自2012年到现在已连续举办了七届。

      菠萝科学奖的口号是“向好奇心致敬”,只要某个研究具备“想象力、有趣、引人思考”这三个特征,无论是否看起来搞笑,都有可能获奖。“没想过科学研究还有这一面,不高深、不说教,还很搞笑。”一名观众在今年的颁奖现场如是说。

      但事实上,即便看上去搞笑,菠萝科学奖本身也是严肃的,自创立以来获奖的研究课题,其背后都有严密的逻辑和严肃的科学精神。那么问题来了,今年再次获得“菠萝科学奖”的浙大管院周欣悦教授,其有趣又严肃的研究,到底是怎样的?她还有哪些吸引人的研究?

      研究一:“收脏钱更容易做坏事”

      为了观察纸币洁净程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周欣悦等人在菜市场同一摊位分别用干净的纸币和脏的纸币买菜,再统计买到的蔬菜重量。研究得出,当研究人员使用的是脏纸币时,商贩偷斤短两的情况更为严重。

      研究二:“人们不喜欢贫富差距,但也不愿意重新分配财富”

      而除了“干净的钱更容易引起善意行为”,周教授还研究过怀旧的治愈效果、早年迁徙对人成年后的影响,她在《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论文发现,人们虽然不喜欢贫富差距,却不愿意重新分配财富。

      这些研究可不仅仅是“看上去有趣”而已,它是在当下中国高速变化中,急需研究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

      研究三:“变化本身就会带来威胁”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欣悦教授说,虽然她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金钱,但真正使她感兴趣的是人。“金钱是帮助我们对抗威胁的心理资源。”

      而威胁管理的主题也出现在了周欣悦的其它研究方向——“怀旧和社会支持”中。在周欣悦博士毕业后的12年中,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不断增长,而她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贡献者。

      在中国这个经济增速世界第一的国家,威胁管理是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中国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人们缺乏安全感,”周欣悦说,她于2015年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变化本身就会带来威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意志力专家Roy Baumeister从2008年开始与周欣悦合作。他认为,周欣悦有关脏钱的研究展示出了她的创造力和实验活力。他帮助周欣悦对这篇论文稍加修改,2012年,这篇论文发表在了《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在过去12年里,周欣悦发表了39篇论文和书籍章节,这只是其中之一。

      在Baumeister看来,周欣悦代表着一个日益壮大的中国心理学研究者群体,他们与国际合作者一起研究与中国有关的话题。伴随人口老龄化、因计划生育导致的独生子女一代以及大规模城市化进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都是急需研究的对象。

      1977年,周欣悦出生在四川省涪陵。她是家中的独女,父母是语文老师,从小受到了文学熏陶。曹雪芹的18世纪经典之作《红楼梦》深深吸引了周欣悦;《红楼梦》是一个以望族的衰落为背景讲述的爱情故事,是对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腐朽衰落的隐喻。

      周欣悦出生5个月前,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最激进的时期也随之而去。但是,文革和此前导致约3000万人丧生的大饥荒给她的父母留下的心理伤痕激起了她对心理学的兴趣。“我的父母会讲述他们年轻时被虐待,人们在街头火拼斗殴,以及许多人在饥荒时期死于饥饿的情景。”

      周欣悦说,然而,他们在回顾这段时期时是充满感情的。“我觉着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即使过去是艰难的,人们也仍然会珍惜过去的回忆。”

      多年后,她在理解怀旧的治愈性效果、探究怀旧如何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扮演了核心角色。在2008年发表于《心理科学》的一篇论文中,周欣悦假设在情感上留恋过去是一种应对孤独感的自然机制。她提出了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怀旧三者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

      为了检验该假设,她的团队开展了四项研究:一项针对750多名从农村迁移到制造业中心城市广州的儿童,一项针对东莞附近一家箱包厂的近200名农民工,还有两项针对上海大学生的规模稍小一些的研究。

      被试被要求回答多项选择题,比如“你每隔多久会感到完全孤独?”等。研究者使用UCLA孤独量表(10个题目)给被试的孤独感打分,并用7分制的南安普顿怀旧量表衡量被试的怀旧倾向,用多维度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衡量被试的社会支持水平。他们询问被试是否能在“遇到问题时依靠朋友”。

      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一种背井离乡和不稳定的感觉。

      周欣悦及同事将这些测量结果综合起来,发现孤独感会降低人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但也会引发怀旧感,而怀旧感反过来会增强对人们社会支持的感知。

      这篇论文的合作者包括周欣悦在中山大学的同事以及两位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顶尖怀旧研究者,两位国外研究者此前已经表明,留恋过去可以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共同作者Constantine Sedikides认为周欣悦“极具天赋”。

      她的研究是日益增长的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一分子。2005年-2015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中国作者发表的心理学论文数量从98篇增加到了1271篇。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韩布新表示,这种增加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在心理学领域的持续投入。

      但他也说,随着中国社会越发分化,心理学的合理性和意义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说:“每个阶层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越来越大。”并补充道,人们越来越愿意依靠专业的心理学家来帮助自己应对个人危机或自然灾害等不幸事件。

      虽然周欣悦的怀旧研究是与国际研究者合作开展的,但她的研究成果反响最强烈的地方却是中国国内。她将此归因于中国的环境——高速且常常不可预料的变化,以及内部迁徙带来的疏离感;周欣悦对这两种体验都深有感触。

      2003年,一场洪水吞没了她在涪陵的家,同时也冲刷掉了承载她童年记忆的遗迹。“我的老家沉入了长江水底。”这是一场计划内的洪水,是在下游的湖北省境内修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的环节之一。长江沿岸约113万民众因此背井离乡。“我的老家,我原来的学校——已没有任何实物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了,这让我感到难受。”

      现在,周欣悦正在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一个国家级纵向研究)的数据,研究早年迁徙对人们成年后的影响。尚未发表的初步发现表明,早年的迁徙经历与空间上的“不安感”,以及之后生活中自控力不佳存在联系。被迫迁移和自愿迁移可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我的研究帮助了我进一步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