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生

如何提升学习效率?来自浙大管院的“学霸”分享

发布时间:2019-05-06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学渣与学霸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天赋、智商等因素,而是在于学习效率。高效率的学习,会让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GMSCM)的三位“学霸”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或许能给想要提升学习效率的你带去一点参考。

      批判性思维课上徐慈华老师推荐了一本书——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斯科特.扬是加拿大的一位学习高手。高到什么程度?12个月自学完麻省理工(MIT)计算机科学的的33门课程。而MIT的这门课程,在学校是需要4年学完的。

      斯科特.扬厉害,但是不保守。他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笔记,放到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就是基于他的笔记。他的笔记的核心就是找寻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创造信息网络,把各个知识关联,而这些关联的知识能让你真正对知识完全理解,用比喻、类比的方法高效地掌握并驾驭知识。

      1、整体性学习是什么?

      佛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很多东西也是类似的,知识就是由结构、模型、连接结构之间的公路组成。

      整体性学习有5个步骤: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

      一开始,你需要用眼、耳、阅读、笔记或者个人经历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然后形成模型,用公路连接,形成结构,再在模型高速公路寻找错误,想想如何在现实运用中将这些错误调整。最终抛开书本走出去,融入社会。这是斯科特.的一些主要心得,他还有一些技巧和一些鸡汤。《如何高效学习》书不厚,但值得一看。

      这听起来似曾相识,批判性思维里面的思维导图,隐喻认知不就是这一套么?

      这几天在学Python。老师和之前Data Decisions and Models(DDM)Prof. Mehmet一样,博士毕业于加州伯克利(UC Berkeley),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妥妥的学霸。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上课,他讲了一段Python数据分析的理论。他没有看课件就清晰地把那么多内容讲出来,关键是把中午我们和他吃饭聊的东西也很自然地放到了这段理论之中。

      看来他应该早就把整体性学习植入自己的思维中了。

      他在课上专门给我们打代码的时候,打了个标题Connect dots backward。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讲到的,听说那次演讲是他所有演讲中最好的一个。

      乔布斯退学后学了一门书法课,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这其中的美,历史意味和艺术精妙是科学无法捕捉的,让我陶醉。”

      乔布斯学的时候只是觉得优美,后来竟成了Mac的核心优势之一。

      可见,平时积累的dots(模型),以后都会Connect(公路)在一起,成为结构。

      2、学霸们具体是如何学习的?

      由于与老师距离太远,周六晚上,我号召了几一起坐坐。专门找了Shiney(许笑迎)和毛鸿伟分享她(他)们的学习心得。

      Shiney 接受的是西方教育。高一在上海华师大附中时,就跟着家里移民,去了温哥华。在加拿大上的高中,后来上的加拿大皇后大学。

      当我问她学习心得的时候,她回了我一句,“可能我记性比较好。”

      就这么打发我?我有时候上课坐在她旁边,也看过她上课的情况。她是用OneNote做笔记,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分享她的笔记。我观察到,重要知识点她都一个不漏地记在了笔记里,而且利用上课时间,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消化了。除了英文好,我觉得她肯定还有藏着掖着的心得。于是我开始各种提问,再慢慢地进入正题。最终,她终于透露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许笑迎:“在Queens读书的时候,每门课的阅读量非常大,有时候都读不完。所以比较关键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我的方法是:首先,我会以自己需要掌握什么来定义期望,最好是具体的。但如果真的满足smart那种标准,当然是最理想的啦。

      比如说我来上这门课是想要掌握某项技能,了解某些对我有应用价值的知识,或者是了解某个我感兴趣东西,我会重视这部分。原理推导可能就不会太关注,知道怎么用就行。

      有些人会纠结要把某个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理解透彻,但人的精力,或者说在一堂课上的专注力是有限的,所以重复的、能随时找到的信息我不会太纠结。对我来说,setting the right expectation对整个学习行为是很关键的。再者,我是做人力资源的,HR有个板块叫training & development,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要设计一个lesson plan去教别人。

      学习一个东西最好的方式是教别人。我学的时候其实就是教自己。一上来就先确定我的learning objectives,然后一步步的例子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匹配,再回顾是不是都学到了,等你把自己教会了,这个东西你就知道了。

      我可能自己对细节比较敏感,对老师课堂上讲的例子,同学一些好的分享内容比较感兴趣,笔记里就会记这些内容。公式概念什么的很难记,但如果有例子结合起来的话,就会具体化地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下次碰到这个概念或可以类比的情况就会自然地想到那个例子。如果上课时把自己说服了、完全接受了这些信息、讲明白了,然后按照自己的lesson planlearning objectives都明确了,并匹配了符合自己记忆习惯的例子,那就够了。

      复习的时候就是一个check list,每一项都在脑子里过一下框架,往往这样的复习过程非常快。就算定期想再review一下,整个retrieve的过程也会非常快。也就是说,我并不需要掌握所有的东西,我只需要掌握我想知道的东西。在这样清晰的期望下,学习就不会那么累,也不会焦虑。”

      随后,毛鸿伟也从他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看法。

      毛鸿伟:“我自己出身在工人家庭,母亲在发电厂工作。当时处于股份改制年代,所有人都处在迷茫的阶段。厂里人员变动很大,当时感觉中国人的技术、管理都是存在问题的。

      读大学的时候除了自己的机电本专业,我在大二的时候还报了管理学的双学位,整个大学都在忙着双学位的考试。本科毕业后,在本校本专业继续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实践性算是比较强,一直跟着导师做项目。这些年的工作有一个阶段很重要,就是在莲花跟过一个美国上司。他以前是波音美国一个厂的厂长,受邀来莲花参与一个项目,我就跟着他把成本这一块做起来了。

      我非常享受上课的过程。我上课更关注老师怎么讲课,笔记只是零散的重点,我更多是把时间花在课后。

      假如很喜欢这门课,我会将课件再看看,然后按照课件的脉络整理出自己的框架。就比如本杰明的Corporate Finance, 我理解它的重点最终是讲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前面都是铺垫,只是为了解释WACC怎么出来的。所以上他的课,紧跟他的逻辑,他会一步一步把你带到那个地方。课后如果自己看他的课件,你自己就会有一个脉络,然后根据他的脉络拼接起来,就是他这门课的主要东西。WACC这一套,我也准备用在工作当中。”

      3、我眼中的“高效学习法”

      按照分享会的安排,每人都要分享点东西,于是我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Shiney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一个对证据、查证方面比较重视的人?比如,一个结论,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给到你,你才能被Convince?”我从来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略有卡顿。但我冥冥之中好像确实有一点。让我相信一个理论,通常要和我生活中的事或感悟结合起来,我才会真信,我还喜欢找机会去验证。

      最近喜欢写点东西,从功利上讲,这种效益投入非常低。根据网上的说法,不应该用第一人称。这样不利于他人转载,除非你是很厉害的权威。

      我只是想把看到的、学到的和我自己的实践做一些联系,这样它才能变成我自己的东西。

      用类比,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然后去实践、验证、纠错,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拿得出去。

      (以上内容由殷德强、许笑迎、毛鸿伟的分享总结而成,由殷德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