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生

从云南到联合国,她“折腾”自己只为初心

发布时间:2019-04-04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在眼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女大学生”这几个字,常常被人标签化,但在集国际范儿与家国情怀于一身的宋爱萍身上,我们似乎看见了对“女大学生”的另一种诠释:

      除了爱美的小仙女,女大学生也可以“上天入地”增加人生厚度,磨砺性格中的阳光与坚毅;女大学生也可以去到祖国最贫瘠之地以及国际最闪亮之舞台,极力“折腾”自己,只为不忘初心,为“Bettering the World”贡献自己的力量。

      临近毕业,我们采访了这位即将研究生毕业离校的平凡女大学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2019MPAcc毕业研究生宋爱萍。尽管,在学霸如云的浙大校园里,她并不算是“最学霸”的那个,但她的故事也同样闪耀。

      宋爱萍出生于湖北,从小酷爱弹钢琴、唱歌的她,性格活泼开朗,骨子里还透着一股子刚强与文艺气息。

      进入浙江大学学习之余,她加入了非洲击悦鼓社。从迎新晚会到毕业晚会,再到教自闭症儿童打非洲鼓,她总希望能以音乐“点亮”周围人的内心世界。

      初见时,宋爱萍正忙着回复微信,当她抬起头冲我微笑,才发现这位有着精致细腻脸庞的女生,并不像经历过“风沙洗礼”,倒更像 “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直到我看见居于她额头下方、鼻梁上方的那一道若隐若现的疤痕,一番细问后得知,那是他在大四支教时不小心摔的。

      一年支教

      留下难忘“烙印”

      大四毕业后,宋爱萍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保研攻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MPAcc。此后,她申请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奔赴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进行扶贫支教。景东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即便如此,作为浙大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当时的宋爱萍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践行社会责任”的支教旅程。

      “从小到大,我始终都是以学生的身份在象牙塔中被保护,与社会从未有过深入接触。而支教能让我转换身份去帮助别人,去践行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回忆起当年的支教动机,宋爱萍激动的说道。“还有一个原因源于我对管院人才培养标准16字中的‘国际视野’的理解——在具备国际视野前,我们需要先立足国内,了解中国最一线、最基层的国情。

      这一去,她不仅收获了“静下心来专注教学,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简单快乐时光,还收获了一种学生进步所带来的内心获得感与满足感。当然,还有脸上那道可能永远无法褪去的“烙印”。

      “刚开始去的时候怀着一腔激情,学生们也觉得我们有‘新鲜感’,所以相处非常愉快。但很快,他们就恢复了原形,我也感觉力不从心。因为他们已经是价值观与学习习惯渐渐成型的高中生了,不像小学生那样容易改变,课堂上也免不了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发生。最让人灰心的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环境下,那里很多学生都对考大学不报希望。”宋爱萍说。

      经过“瓶颈期”的几番挣扎,宋爱萍心想:既然来了,就要竭尽全力为当地教学做点贡献,哪怕只是让他们的价值观有一点点改变,或是让他们能够透过我看见一点点“外面的美好风景”,让希望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否则,这一年既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当地人的淳朴与热情。

      于是,她便开始在教学之余通过耐心约谈、安抚调皮学生等,个个击破地解决学生们身上的疑难问题。渐渐地,她发现这些学生不仅会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了,而且还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和体谅了。

      这些难得的变化,让宋爱萍觉得特别惊喜,她甚至觉得,这是她至今收到的“最美礼物”。而面对这样一群“变乖”的学生,宋爱萍上起课来也越来越有动力,一心想着如何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即便是一次不小心摔伤了脸,自认为已经“毁容”,她也要忍着剧痛去上课。

      “那是一个下雨天,路很滑,灯光也比较暗,我一不小心就摔在了台阶上。当时脸上流了很多血,还缝了针,我心里其实挺恐慌的,因为长这么大我从未做过手术住过院,而且女孩子都怕脸毁容。但第二天就是周一,每个老师都要上好几个班的英语课。如果我不去,学生们就没老师上课了。所以当时我也顾不了自己的心情,只好顶着纱布,忍着剧痛去上课。”宋爱萍回忆说。

      “刚进教室,同学们都愣住了,纷纷问我怎么了,平常比较调皮的学生也非常收敛。下课后,一些学生还专门跑去我住的地方为我做了很多饭菜,让我觉得特别温暖、感动。还有一些当地学校的领导,以及在那边挂职的浙大老师,都来看我,那个场景我至今难忘。”

      正是在这样的点滴时光中,学生们和宋爱萍的感情渐渐升温。支教临别之际,有几个学生拉着宋爱萍说:“宋老师,你会不会走后就消失了?就像以前来过的支教老师,走了就再也不联系我们了?”

      当然不会。宋爱萍经常指着脸上的疤痕和朋友们开玩笑说:“景东支教在我身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而每当看见镜子中的“烙印”,宋爱萍就会牵挂起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三百六十五日,日日带着朗朗读书声的清晨。宋爱萍与他们度过了青春中最纯粹最温暖的时光。回杭至今,甚至是在美国交换学习期间,宋爱萍从未间断与他们的联系。主动问她问题的,她耐心解答;而不主动的,宋爱萍也会通过QQ空间去关注他们的状态,适时给予关心与鼓励。或许这些孩子早已如同她脸上的那道“烙印”,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赴联合国实习

      被“梦想”触动

      从小就热爱学习英语的宋爱萍,口语超溜。身处注重“国际视野”的管院,宋爱萍也一直想着找机会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于是在研究生期间,她通过层层选拔,如愿去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但她表示,自己收获很大,特别是在那里所碰见的一群心怀大梦想的人。

      “在联合国的实习虽然很多不是专业领域内的,但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大大锻炼了我做事情的逻辑能力。当然,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还是那里的人带给我的触动。”宋爱萍介绍说。

      “在卧虎藏龙的联合国,你会发现,那里的人都有着‘改变世界’的大梦想。以他们的能力完全可以干工资更高的工作,但他们却对联合国的这份工作格外青睐。比如当时有个来自欧洲的领导,每天上班都到得特别早,对工作满是热情。说起自然遗产保护,就会滔滔不绝。你会发现,他们很多人做事都是这样——被梦想驱动,而不是钱财。

      这些所见所闻,不仅让宋爱萍开阔了眼界,更让她对“梦想”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6年学习

      管院赋予丰厚“积淀”

      即将离别培养了自己6年的浙大管院,宋爱萍眼里满满的不舍。

      她说:“至今还能想起本科时上章重远老师的课,被章老师全程优雅而标准的英式英语所吸引,他的谈吐和所讲的内容,深深影响了我和班里很多同学们。还有颜士梅老师、朱茶芬老师、王贞玉老师,邵帅和韩洪灵老师……”

      说起管院里那些喜爱的老师,宋爱萍脑海中的回忆如洪水般倾泻而出。不知不觉间,她发现,曾经的自己已渐渐被老师们“潜移默化”地改变,成为了一个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时间管理上更自律、内心更明亮更包容的人。

      此刻回忆起这段在浙大管院的时光,她心中满是感激。“以前的我写论文常常写到图书馆闭馆也完成不了多少,现在效率特别高;以前的我对一件事的看法很单一,现在会从多个角度辩证地看……这一切的变化,跟管院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很有关系。”宋爱萍说。

      “从教材、教学到活动开展、学生激励,‘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贯穿始终,比如保研资格,可能很多学校只要成绩靠前就行,但管院会关心该学生在比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是否同样表现出色。”

      此外,管院极其丰厚的国际资源也赋予了宋爱萍更多的“积淀”。她说,访学、交换、国际会议举办、中外联培硕士项目开设......管院提供国际方面的资源非常多,让她有机会去锤炼、增长见识。

      从本科到硕士,宋爱萍学习之余参加了不少国际相关活动,也曾赴香港、台湾文化交流,并远赴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攻读双硕士课程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有些迷茫的她,对未来渐渐明晰。临别之际,宋爱萍告诉我,她希望自己往后能够求是创新、踏实进取,将管院赋予的“健康力量”传承下去,不辜负“浙大人”和“管院人”的身份。作为校友,她将继续为学院“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献力。

      (文中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