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生

资本寒冬下,“浙大系”企业纷纷上市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8-12-14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1212日,由浙江大学2004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校友段威创办的中国内地移动广告巨头汇量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悄然上市。一周前,由浙江大学2004届校友陈琪和魏一博创办的“蘑菇街”在纽交所成上市。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股市低迷、资本寒冬来临的当下,“浙大系”企业为何还能纷纷上市成功?媒体对此展开挖掘并发现,除了个人努力外,这背后还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浙江大学近20年的创业教育和生态体系建设。

      “浙大系”有多强?

      浙江大学一直被外界称为“中国创业率最高的大学”,其创业成功率也颇高。据浙大校友总会统计,2016年“浙大系”上市6家,2017年上市10家,2018年上市10余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浙大系”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可谓“逆势而上”。

      据了解,浙大目前有超过140位校友担任上市公司创始人或负责人,其中涉及A股上市公司近120家、海外上市公司20余家,广泛分布于信息服务、机械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领域。

      曾参加过浙大校友创业大赛的多个创业校友也广受资本青睐,例如:1211日每日互动IPO顺利过会,其创始人方毅2011年以“个信”项目参加第一届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参加过第二届校友创业大赛的项目中,潘鹏凯创办的爱乐奇于201711月获得3750万美元D轮融资;黄晓煌、陈航创办的酷家乐于20183月获得D1亿美金融资,估值6亿美金;陈峰创办的时空电动,17年获6亿元投资,18年获10亿元人民币投资,累计融资近30亿元。

      正在举行的2018浙大校友创业大赛吸引了超400个优质创业项目,1000余位创业校友参与,举办了50余场项目路演和资本对接会。

      浙大校友总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满丰表示,在这场比赛中,有一百多位知名企业家(上市公司创始人或负责人)担任创业导师。有上百家合作投资机构参与对接,10多个项目获得杭州、宁波、西安、深圳、南通等多地政府全力支持。

      由此可见,无论是创新创业“火热”时,还是当下的资本市场“寒冬”,“浙大系”始终备受投资机构和政府“青睐”,焕发勃勃生机。

      背后的“力量”有多大?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华表示,“浙大系”频频获得创业成就的背后,蕴含着双创的基因和土壤,内因是浙大独一无二的环境。深刻剖析,形成经验,供大家借鉴。

      那么,“浙大系”背后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1、“创新驱动的创业”教育

      在全国的创新创业群体中,“浙大系”以“创新驱动的创业”为特色而知名。而这样的基因源自浙大的创业教育。

      “小老板型创业教育要谨慎缓行!中国最缺的是‘SEI型’人才,即具有长远的创业战略视野(Strategy)、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颠覆性创新追求(Innovation)的人才。”正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曾呼吁的那样,浙大对创业教育的布局,处处体现着“创新驱动的创业”,而不是做“小老板”。

      比如浙大管院的育人使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领导者”;再如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以下简称ITP),多年来,也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优秀创新素质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为使命。

      此外,浙大一直以来鼓励学科交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浙大理工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学生有较好的技术背景。同时,浙大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人文、经济、管理等学科齐备。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个良好的、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生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大管院教授吴晓波说。

      浙大管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主任、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郑刚也表示,浙大一直坚持在强化学科、融合专业、深化辅修、普及通识、支撑实践上下功夫,全校22个部门开设10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主题还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教育课程里面,“我讲项目管理时,就会以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等形式,来培养大家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因为很多创业项目失败,其实本质上是因为缺乏创新。即便学生不创业,在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创新能力、创业精神。”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华认为,创业的风险非常高,公司上市的成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浙大始终把创新放在首位,让创业者不盲目创业,用创新增加创业的成功率,这就是浙大教育体系独居魅力之处。

      2、“早期基因”的传承晕染

      说起浙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早期基因”,就要回溯到1986年,浙大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从事创新管理研究与人才培养。

      那时候,整个国家对创新创业领域还不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直到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此背景下,1999年,在浙大原校长潘云鹤院士的积极倡导下,由浙大管院教授吴晓波牵头,教授魏江和陈劲共同参与,借助浙大强大的工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与浙大竺可桢学院联合筹划并创办了创新创业强化班(ITP)。 

      在“创班巨头”和其他老师近20年的努力下,这个班级培养了上千名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中有约200位创业者。昨日上市的汇量科技创始人段威和刚过会的个推CEO方毅,就来自这个班级。

      吴晓波说,“这个班集结了浙大一批最优秀的学子。2007年就受到过教育部表彰,是唯一一个学生来自不同专业的全国十佳班级。”

      ITP自诞生后疯狂成长的同时,浙大的其他创新创业教育也遍地开花,比如:2006年,浙大管院获批设立全国首家(唯一)“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浙大管院获批自主增设“技术与创新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近年来,浙大管院开创了MBA创客班、PIEGL等各类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教育的“早期基因”不断传承、发展,并影响周围。从创新创业课程到创业孵化空间,从创业校友互助到创业服务平台兴起,浙大学子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茁壮成长。

      3、庞大的创业辅助资源

      据了解,浙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各种形式、近70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场地。老师的课堂上,也时常会邀请知名企业家或创业校友返校,传授创业实战经验。例如:浙大管院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郑刚组织创立的“紫金创享•创业大讲堂”,每个星期五晚上都会邀请知名创客为学生进行经验分享,这对其未来创业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而在毕业之后,浙大学子还能得到来自校友组织的创业支撑——浙江大学有海内外140余个地方校友组织,创新创业已融入各地校友会发展,西安、合肥、南通等多个地方校友会已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此外,浙大还有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资源”支撑,学子们参与其中,不仅能得到实践锻炼,还能得到导师的耐心指导。通过参与浙大校友创业大赛,学生们能得到融资服务、企业培训、创业导师、市场开拓、媒体推广等一系列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应该继续吗?

      如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浙大未来还要继续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吗?

      浙大管院教授吴晓波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有三个特点:一是传统的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二是第三次、第四次产业革命,已形成了新的风口;三是全球化。因此,他认为,以一流大学平台做支撑的全球青年的总互动和整合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以一流大学所牵引的以创新驱动的创业,也正在成为一支强劲的力量,注入到我们的经济当中。

      “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同时,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中国尤其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来满足新的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业态、模式等。”浙大管院教授邬爱其认为,创新型创业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值得继续鼓励发展的。但那些无法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创业活动将会遭遇更大困难。

      邬爱其还表示,“未来不仅需要在商业领域培养优秀创业者,还需要在社会领域培养更多的社会创业家。作为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需要引导社会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运用商业化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健康医疗等。这不是简单的创办企业的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创新精神、风险承担、主动进取等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虽然经济形式下行压力大,资本收紧,但是鼓励创业教育的意义,是让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种下希望的种子,我相信经济形式好转,会收获更多的果实。另外目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正在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会产生很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于创业而言,也是最好的机会,继续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很有意义,让创业者赶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华说。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总体上仍处于高校创业教育1.0阶段,部分先进高校正在迈向高校创业教育2.0阶段。”浙大管院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郑刚也建议,创新创业教育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从01,打基础之后,应该也要走向深入。他说,当今国际著名创业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他们的创业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为在校生开设全面的创业相关课程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而是创业教育走向大众化、尖端化,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方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业者,同时大学生及校友创业者的创业企业和创业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能够以多种形式反哺高校的创业教育,如校友设立天使风险投资基金、开设创业课程与创业讲座、创业辅导、赞助创业教育项目等,形成了良性循环。”

      部分信息整合自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