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院博士生带领团队勇夺2018创青春全国金奖
继今年4月在浙江大学第十一届“蒲公英”创业大赛决赛上获奖后,来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3名博士生白云峰、钱文鑫、忻皓所带领的3支创业团队又获得了2018年浙江省“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具体情况如下:
浙江大学凭借6个金奖项目捧得大赛“冠军杯”
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
白云峰 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钱文鑫 华盛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公益创业赛金奖
忻皓 “未来使者”可持续发展地球公民计划
注:本次大赛分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
11月3日,浙江大学凭借6个金奖项目捧得了本次大赛“冠军杯”,来自管理学院3支博士生团队的3个创业项目也位列其中。
获奖结果一经发布,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第一时间发来贺词。
祝贺云峰、文鑫和忻皓三位博士带领的创业团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真心希望有你们的带领,我们的创新创业在全国引领发展。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是以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为使命的学院,我们倡导构建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希望全体同学以创新为基因,以创业为情怀,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贡献创新创业的智慧。我相信管理学院同学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在未来成为引领全球、改变世界的青年才俊,以情怀和责任去奉献,发挥我们的作用,体现我们浙江大学自己的解决方案,也希望我们全体同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和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贡献智慧和才华。
博士生们的创业项目
白云峰获奖团队
2018“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
白云峰,浙大管院2014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
创业项目: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由浙大管院白云峰博士带领的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是一家致力于深度相机技术开发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目前拥有98员工,注册资本500万元,已获得融资数亿元。
光珀现阶段主要探索深度相机在市场应用的可能性,实现视觉交互产品由“二维”向“三维”的升级,全面向智能工业时代4.0生产进军。目前拥有10余项国际PCT专利及国内专利。光珀的核心技术是对于全球三维测距方式的颠覆。光珀已经研发出一种国际首创的全新的三维成像原理,克服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三维测距方式的基本缺陷。光珀的产品——固态面阵激光雷达,创新性的结合了深度相机和激光雷达的优点,为全球三维测距领域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解决方案。
公司基于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多年的市场经验,在三维测距市场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目前成功研发出三款产品:GP001,全球第一款真正能可以在户外阳光条件下使用的深度相机;GP002,专门为机器人定制的相机,轻松地帮机器人走到户外;GP003,全球第一个面阵激光雷达,实现远距离探测,是无人驾驶领域的一个颠覆性产品。光珀的产品和技术可以广泛地运用在无人驾驶、安防监控、机器人、线下消费行为监控和电子消费品等多个领域。
钱文鑫获奖团队
2018“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
钱文鑫,浙大管院2012级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生
创业项目:华盛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由管理学院钱文鑫博士带领的华盛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生物理化实验室,有相关专利200余项,工程资质13项(两者均居行业第一),是业内唯一一家可以实现从实验室整装到实验室智能控制无缝建设的服务商,目前华盛已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化工学院等机构达成合作,已累计服务实验室20000余家。
当前的核心产品——花生盒,是一套集成化的实验室智能控制系统,基于CIT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实验室的全面监控;基于云端,实现实验室间的数据共享,建立实验室知识库。
在未来,公司计划通过这些数据和技术实现对科研流程的AI化,即在实验流程、数据处理等方面实现自动化,目前该业务正与几个实验室合作试运行。华盛在提高科研效率的同时,还会致力于协助各个实验室对接商业,推进产学研转化,从而打造一个华盛赋能的、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全球生态体系,华盛实验室终将推动人类科学发展进程。
忻皓获奖团队
2018“创青春”公益创业赛金奖
忻皓,浙大管院2017级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
创业项目:“未来使者”可持续发展地球公民计划
由管理学院忻皓博士带领的“未来使者”可持续发展地球公民计划有着一个宏伟的目标:培育能够在未来担当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任的地球公民。
本项目通过让青少年参加自然科考,发现自然之美、科技之牛,成为一名“未来使者·发现家”;在环教基地深度体验环保科技和文化,成为一名“未来使者·改造家”;积极投身社区公益活动,身体力行服务社会,成为一名“未来使者·实践家”,推动其向未来合格地球公民蜕变。
创业经验分享
日前,白云峰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出席了由浙大管院郭斌、杜健和吴东三位老师创设的ITP创享汇。他以“如何发现商业机会”为题,分享了创业多年来的经验。
(以下整理自现场分享,有删节)
1、创业就是要做有价值的事情
在读书的时候,我从未考虑过创业,是机缘巧合下走上了创业这条路。
一路走来,我觉得创业的关键是要“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我和团队第一次创业所着手解决的问题是:99%的工厂最后一道工序一定是检测,且大部分都靠人工,工人每天要对着强光看十几个小时零件,不仅效率低、效果差,工人还容易得青光眼。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机器来替代这部分检测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解决了工人面临的身体损害。
这段经历让我觉得机器视觉检测行业是能够真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我看到了它的实际价值,这就是我继续做下去的原因。
所有的创业成功表面看似是一种机缘巧合,但它们背后其实有共通的东西。对我来说,这个共通的东西就是寻找价值,如果你认为所做的事情是有真正价值的,就要坚定地做下去。
怎么去判断是否有价值呢?于我而言,就是要看是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例如:用机器替换人来进行产品缺陷检测,就是对生产力的解放;而无人驾驶也具有同样作用。
2、实验室技术与市场需求间的沟壑
保研之后,我去企业做过一些调研。我当时想:大学有好的技术资源,而企业又缺少好的技术,能否做个平台对接一下呢?
抱着这种想法,我去企业走访。在走访中我发现,大学的实验室技术大部分不能够直接应用或不适合直接用于企业。就像专利,最多只有10%或20%是真正有直接实用价值的。
我当时花了差不多半年走访各个地方企业,了解他们的具体技术需求,又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解决这些需求,但我发现很多东西都做不下去。简单的技术,企业已经做了;有难度的技术,企业会找大学老师进行合作。
我发现大学老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真正的市场需求在导向上并不一致,于是我下定决心致力于将大学的实验室技术真正应用于产业中,从而创造价值。
3、创业的第一步总是无比艰难的
发现商业机会的过程常常是非常艰难的。在发现商业机会之前,我进行了漫长而艰辛的走访。
我走访过一家靠工人肉眼进行生产线检测薄膜厂。工厂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招工荒,另一方面是人工检测的准确率很差。当时,我就在思考能不能用机器来代替人工检测。我和好朋友王旭龙奇博士凑了些钱,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边的青芝坞农民房里,试制了我们的第一台机器。
尽管这个过程我一直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过去了,但其实这前前后后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我们从王博士的实验室取了仪器,自己凑钱买各种仪器设备,在农民房里开始调试。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有些“后悔”,因为这条路看上去太难了。
我们要搭建一个Demo很简单,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Demo检测的准确率,可能十次里能成功九次。我们觉得很满意了,但实际上企业的要求是99.999%,后面有几个9。因为检测错了一个产品,1%的错误就要增加1%的成本,而很多制造业企业的毛利率一共也就几个点而已。
当时我们找了很多人一起来创业,但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我和王博士两个人。我们带着第一台原型样机去了那家企业,一直到现在我还对这家企业心存感谢,因为他信任我们,当时提前付了十几万块给我们。当时,第一次调试的结果并不符合对方企业的要求,我们之后又驻厂调试了半年,第一台机器才得以正式交付。
4、市场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
我们发现在各个行业的工厂里都有大量的检测工人,他们靠肉眼检测产品是否有缺陷。于是我们开始向不同的行业横向拓展业务。
最早我们做光学薄膜和平面材料的检测。这其中有些小插曲,例如:虽然胶囊检测非常麻烦,但我们看好胶囊检测机器的市场,如果开发成功,我们估算整个市场容量会有几千台,而单台的价格我们可以卖到二十几万。于是,我们把挣的第一笔钱全部投入胶囊检测机器的研发上。但是半年后的“毒胶囊事件”几乎让我们所有客户的工厂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当时整个胶囊行业基本停摆。
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我们把挣的所有钱都投到了这里面。行业突然出现危机,我们被迫把所有的设备产品都封在厂里。我们拿不出来,人也进不去。幸运的是,依靠平面片材检测的设备产品,我们仍然可以持续拓展市场,并横向拓展其他业务。最终我们走出了困境,但这件事仍然警醒着我们:风险无处不在。
5、发现好的问题有时比技术更重要
技术创业一定是要用技术来解决问题,但有时候找到这个问题比技术本身还重要。
我在说服其他人一起投身到创业项目中来时,告诉他们我们是要一起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如果我找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有价值,我们一旦做好了,大家都会得到回报,那么大家就会心甘情愿地跟随我一起来做。因此,技术创业本身还是要看具体要解决怎样的问题,这个现实问题是否真正有解决的价值。
我们的主要业务是机器检测产品缺陷,我说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负责技术的朋友觉得技术上可以实现。那大家用脑子想一下就能明白,有多少台机器能替代多少检测工,有多大的市场,有多少条生产线,能卖多少的利润。大家都能想到,也都能预见到,那么就会愿意一起来做。
6、对用户需求的取舍要基于市场和自身技术
我们可以和竞争对手在不同技术路径上进行对比。比如在安防和机器人上,我们已经开始批量销售;在无人驾驶和手机业务领域,我们还没有大批量销售。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能预测不同的技术中哪一种会成为未来的主导技术,然后我们就去研究这个主导技术。
当然,这当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我现在每天很紧张,害怕别人又发展出一个新的技术路径。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技术机会,似乎它们都有需求,但我们不可能同时满足那么多需求,特别是现在早期需求全都是高度定制化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就要学会取舍。
在战略取舍上,我主要看几个方面:第一,未来市场大不大;第二,现阶段我们的技术能力能做到多少。基本上我现在所有的决定都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一个是从商业市场上来考虑,另一个则是从我们的技术能力上来考虑。
7、尊重技术 尊重人才
我们目前和全球五大猎头公司全部进行了合作,招募新一代传感技术领域的人才。招募一个人才所需的猎头费用一般是年薪的20-30%,不过找来的都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我们自己也会去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寻找行业内部的专业人才。
我认为只有尊重团队,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公司才能壮大。为了招募到一位专业人才,我可以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飞遍全球,不论这位专家是在全世界的哪个地方。
乔布斯的一个访谈让我印象深刻。访谈中,别人问他:“你觉得CEO最重要的是什么?”乔布斯想了很久,他说:“找五个最牛的人”。
现在我作为CEO,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企业寻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