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生

他4岁拿起唢呐,从国家大剧院吹到了世界舞台

发布时间:2018-04-04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当西洋乐器争先抢占中国市场,当大众的耳朵不断追着西洋乐跑,中国民乐(唢呐)是否就如电影《百鸟朝凤》中的游家班那样,难以为继了呢?

      事实上,唢呐并非专为红白喜事而设,它有独特的中国文化韵味,还可与西洋乐器融合演奏,马旭说,中国文化开放包容,我们有责任将中国传统民乐传承下去,也应有信心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转换传承方式,将中国民乐推向世界。

      听完这番话,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位看起来文艺阳光的大男孩并非来自艺术院校,而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曾参与创办浙江大学研究生艺术团,今年3月底刚毕业,即将带着他的唢呐传承梦与创新创业思维走上工作岗位。

      出生于唢呐世家的马旭,从4岁开始拿起唢呐,就再没有放下。他刻苦训练、坚持传承,这一吹,不仅吹响了中国,更吹上了世界舞台。

      对唢呐的情结

      是喜爱、传承与责任

      我喜欢民乐(尤其是唢呐),因为我觉得我发现了它的魅力所在,我能够欣赏到它的美好,它也能够让我感受到快乐。谈起中国民乐特别是唢呐,马旭满眼的喜爱。

      他说,自己刚出生40多天就开始听这个聒噪的声音了,4岁便开始拿起唢呐,跟着爷爷、爸爸进行启蒙教育。中间慢慢地步入正轨,去各地找老师学习、参加比赛、演出,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然而,马旭对于唢呐的喜爱与擅长,并非与生俱来。刚开始练习吹的时候,常常因为太累太枯燥想要放弃。虽然并没有像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匠焦三爷要求徒儿们用长长的竹管去吸河里的水,但我也同样经历过各种严苛训练,因为唢呐对于气息和嘴唇控制力的要求很高,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才能使自己吹唢呐的持久力和控制力逐渐变强,进而吹出动听的曲子。就好比运动员,刚上来跑一百米需要13秒,随着训练的增加,可能会从13秒变成12秒,最后变成11秒,吹唢呐也是一样,是一个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过程。马旭说。

      刚开始学习唢呐的时候年龄太小,手小唢呐大,手指都不能完全捂住所有的乐器孔,但在父母的督促下,马旭依然坚持练习。即便如此,当时的他对唢呐也还谈不上喜欢,甚至在进入青春期后,有段时间特别讨厌这个看起来有点土的中国民间乐器,再加上周围同学们对唢呐的刻板印象和曲解,让马旭一度想要放弃唢呐,转而去学一个大家都认为高大上的西洋乐器。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愈渐精湛的唢呐演奏,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了唢呐,不只是因为掌握很多演奏技巧所带来的成就感,更是因为突然感受到它的独特之美。马旭说。

      支撑他在西洋乐器学习潮中逆行,坚持学习中国民间乐器唢呐的,除了喜欢,还有责任。作为家族第四代唢呐继承人,马旭深知自己的责任所在,就像他说的,我不想传承了几代的唢呐在我这一代断掉,相反,我更希望能够将它不断发扬光大。秉持这样的信念,马旭考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后,一边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一边练习唢呐,比赛、获奖不断,并带领更多人共同提升艺术文学修养,培养创新思维。

      其实很感恩浙大管院开放包容的环境以及对学生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让我更加明白了传承的意义——传承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也不只是责任,而是从心底涌现的一种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马旭说。

      对弘扬国乐的坚持

      是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凭借着自己的艺术天赋与自小就开始勤奋刻苦的训练,马旭的中国民乐(唢呐)弘扬路相对顺畅。比如在浙大学习期间,他曾担任浙江大学研究生艺术团创始人兼第一任器乐团团长,文琴民乐团副团长、声部长、唢呐首席,管院研博会文体部部长等,带领更多人了解唢呐、认识中国民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他的唢呐演奏与比赛获奖不断。作为浙江大学文琴民乐团团干,他随团比赛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民乐组全国第一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并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浙江大学全球校友会活动、国家大剧院浙江大学专场音乐会等。

      此外,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民乐,他曾随浙江大学学生代表团前往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地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其精彩的唢呐演奏牢牢吸引住了当地人的眼球,并引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喜爱。那一刻,马旭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他说,唢呐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极具中国特色,是中国民间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自信也有责任去传承和传播中国精髓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对浙大管院的感知

      是开放、温暖与质感

      如果说是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在激励马旭不断弘扬中国民乐(唢呐),或者说是一种责任和传承的使命在不停鞭策他前行,那么,浙大管院开放、温暖的氛围则给了他最好的筑梦环境

      在浙大管院待了6年多,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有质感的学院。管院的学生总给人一种阳光、向上、敢为人先的独特气质。马旭说。

      事实上,马旭在同学们眼中正是这样的人,有点慢热,幽默风趣,爱专业学习,也爱音乐电影,爱交朋友,也乐于分享,常常穿梭于学习、社团活动、比赛、运动间。更可贵的是,他有着积极乐观、勇于挑战、不畏挫折、开放包容的性格,就像他对待学习的态度。

      他说,不论学习哪个专业,都只不过是在特定的领域去学习一种思辨能力,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不断接收新的知识、观点。而对于这种性格的养成,他表示,除了先天因素、家庭环境,也和浙大管院的氛围有关。

      我学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快7年了,农经系就像家一样,同学像兄弟姐妹,老师像家长,在这里不仅能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也能感受到很多温暖。虽然去年农经系迁至其他学院了,但对我来说,管院凝聚了我所有的大学时光,对我影响至深。

      对于未来,虽可能面临新时代下的重重挑战,但马旭依然充满信心,我想未来的我,无论是在弘扬中国民乐(唢呐)的道路上,还是在以创新创业思维为世界贡献力量的实践中,都会更有勇气去面对挫折,并做好自我调节与健康力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