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他俩的创业分享,就知道“浙大系”为何那么牛了
在杭州,“浙大系”是当之无愧的创业主力军之一。据日前《2017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生态蓝皮书》显示,“浙大系”共掌控393家上市公司(含A股、海外、新三板),总市值65856.41亿人民币,且杭州创业者公开披露的教育信息显示,有41%来自浙大,高居第一。
“浙大系”到底有多牛?光看数据可能感受还不够形象。看完下面这两位“浙大系”精英创客的创业分享,你就知道“浙大系”是一股怎样的力量了。
本文整理自5月20日,深圳光启科学创始人、总裁刘若鹏,酷家乐联合创始人、CEO陈航出席由浙江大学主办,浙大管院等承办的浙江大学全球创新创业论坛时所进行的现场创业分享,略有删节。
刘若鹏:同一个愿景,同一个未来
今天非常荣幸能借母校120周年的契机,回来分享在这里成长、学习的经历,也是在这里,我埋下了一颗人造物质梦想的种子,这个梦想在过去十几年来一直生根发芽到现在。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同一个愿景,同一个未来。
材料的革命
2002年的时候,紫金港还是一片工地。我们是第一批到这“拓荒”的学生。老师都是坐班车过来上课,上完课就走了,我们有不会的问题也找不到人去问,只能互相交流学习。但当时在混合班有一个非常好的机制,就是后两年我们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是从那时起我就在考虑,能不能利用超级计算机的设计结合微纳米加工的技术,去反向地制造出一些结构,作为人造分子团,把他们像盖房子一样一颗一颗地排列起来,最终人造一个物质出来。这样就可以突破很多通过化工方式冶炼材料的约束,去实现新功能。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初始的想法,到2006年才发展成为“超材料”这一物理学科。
这个学科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在于,不管开发还是应用材料,我们用的是材料的功能,而不是材料本身。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新材料出来的原因。但真正材料的运用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学科分类的工业化的材料,而没有去强调材料的功能本身。
所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宽广的前景,你甚至可以先去设计一些科幻的环节和场景,比如哈利波特的隐身衣等等,然后面向这些场景,去逆向设计一些结构性或者功能性的材料,来直接实现一些宏观上我们想要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整个材料产业的巨大的价值链转变。可以说今天的材料产业就跟十五年前的互联网行业一模一样,或许我们未来每一样跟材料和物质相关的东西都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颠覆和革命。
创新推动物种进化
人类的第一项创新就是对火的应用,其实那个时候人类还算是猴子。据统计,我们的猴子每天24小时吃香蕉所获得的能量,除去新陈代谢,大概有五十五千卡能用于大脑的运算,而大脑每天需要大约四百千卡的能量来支持正常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就是即便猴子一天24小时都在吃香蕉,也没有办法满足一颗非常奢侈的高能耗的大脑需要。那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我们发现,其本质在于人类生物体胃消化食物的效率非常低。所以有非常聪明的一个方式,就是在胃消化食物之前,通过一种技术的手段,在体外先创造一个人造的“胃”,去打断食物的分子链,使它们变得容易消化,然后再吃进到生物体的胃里进行第二次消化,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天吃的三顿饭来供给四百千卡的能量了。所以,当“火”成为人体外的“胃”,和人体内的胃相配合,就可以直接影响从猴子到人的进化进程。
从这一创造和发明创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更是我们整个物种进化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通过运用智力,我们在体外进行了非常多进化活动,才使得我们变成了今天的人类,在古代的人看来简直是超人。当然,我们现在的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我相信明天的人类在我们今天的人类来看更会超人。
技术革命带来更精彩的未来
我从浙大毕业以后就到美国杜克大学读博士,之后我们几位研究室的同事一起回国,继续在刚才我们谈到的那个梦想之上耕耘发展。2009年我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真正做了隐形机的实验,更深度地把这样一种人造物质的能力变成我们想象中的一些装备和应用,包括隐身真正应用在飞机和建材上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因为这些都是人造物质造出来的。
但这件事情非常困难,因为尽管我们可以在实验上做很多的现象和物理的论证,但是当我们真正去造一架超音速飞机的时候,光是材料的指标要求就要写上千项。首先它需要非常轻的重量和非常高的强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韧性,当它撞击的时候还要能够把能量吸收掉;同时他还要防雷击、防静电、防陨石、防鸟撞等等。如果有任何一项指标实现不了,就根本没有办法应用到航空航天中去。
很多人沿着过去垂直工业领域去做材料领域应用,会觉得非常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往往强调材料的某一个特性,却忽视了它在真正的应用环节上,用户或者装备所真正需要的综合的特性。而材料的逆向或者反向技术恰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想通过一个视频,来分享一下我们已经做成或者正在做什么。(视频中主要介绍了首次用新的材料制成的巨型的素空器,并由此做的开发邻近空间的工程。项目是把各种各样新的传感器,和原来一些可能只有在防空反导会用到的军用技术,重新整合集成为城市应用。目前在南半球的新西兰,北半球的新疆,分别有两个临近空间的试飞基地,其中旅一旅二都已分别完成相应试飞,今年旅三、旅行四号也会试飞。)
我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真正的这种技术革命不仅带来的是垂直行业和重工业的发展,还会带来很多新型的服务。未来会怎样我们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时间会更精彩!
陈航:解决一个小问题,世界从此不一样
说实话,郑刚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感到受宠若惊,但郑老师跟我说,你的故事很浙大,我觉得确实如此。我们公司真的是从两个同学的一个idea发展到现在一家价值三亿美元的公司,也为社会创造了一些价值。这六年来,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印刻着浙大这两个字。所以代表一家很浙大的创业公司,我来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创业之路,始于浙大
我是03年入校,当时外界讲创业创新的还比较少,但在浙大已经很热了。比如现在做个推做得很好的方毅学长那时就给我们分享说,他已经收集了很多投资人的名片,以后一定要创业。其实当时我们也不大明白什么叫创业,就是听上去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还有创办了拼多多这家独角兽公司的黄峥学长,他当时也是开始创业,我就问他说,你觉得是先到一家大公司混几年,还是一开始就创业比较好?他说我觉得你可以直接创业,甚至没毕业就开始创业。虽然他自己是先在谷歌锻炼了几年,但还是觉得直接创业好。
所以,浙大的这种激励创业氛围、这种气魄感染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多年以后,我跟我们公司的第一个投资人讨论的时候他很感慨,他回到他的母校上海交大做分享的时候,还说,你看人家浙大,最厉害的人都去创业了,我们上交好像都是去咨询公司、投行什么的。这里没有说去向的好坏之分。只是他觉得好像创业更酷炫一些。
在浙大的时候我们四个年轻人会在寝室里讨论一些项目和机会,我们也很难预料到,多年以后,我们最初的想法会成为我们创业的起点,这些讨论的同学都成了创始合伙人。虽说当时有很多想法,但在浙大,我们还是受到非常强的熏陶,就是创业必须要基于创新,不是随便开一个公司就叫创业。
解决一个小问题,世界从此不一样
我所理解的创新,就是去解决一个小问题,让世界就此不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想法很多,但是缺乏亮点。直到很多年以后,我跟室友小黄在美国读书又碰到一起,讨论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随着计算性能的提升,我们可以帮很多人解决虚拟现实的普及问题,而其最大的应用就是家居家装领域。在中国,大家会有体验就是,当你拿到一个房子,你根本不知道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就要在里头花几十万,这是非常痛苦的。而借助新一代的云计算引擎,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松的设计出自己家的样子,而我们解决的那个小问题就是把渲染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减少到几秒钟。
我们带着这个想法,在硅谷找了几个投资人,然后全部被鄙视了。他们虽然觉得这个想法听上去很酷,但是认为美国人都没有做出来,你们凭什么能做出来?这个事情全世界找不到其他人做。那个时候大概是2012年,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大多也都还是在复制美国。所以当时投资人认为我们的项目不太靠谱,即使这个技术可行,这个模式在美国也没有,凭什么你们可以做出来?
因为拿不到钱,我们也曾抱头痛哭。但后来我们又想到了在浙大接受的教育,学校告诉我们一定要追求卓越。其实我们当时并不畏惧国外任何最厉害的学校,我们觉得在浙大我们就是最厉害的。我们应该有底气去创造一款影响世界的又基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产品。于是,我们决定还是回国创业。
下面给大家放一段视频来说明我们解决的这个小问题——让用户的所想既所见,所见即所得。(视频演示了DIY家装工具平台,在平台上有可以购买到的建材、家具、地板等,我们已经构建了有几千台的渲染集群,几秒钟就可以呈现虚拟化的效果。)
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狠狠打了当年那些没有远见的人的耳光,目前,酷家乐已是最大的VR全球在线设计平台,截止去年累计产出1400多万的设计方案。我们每天会渲染50万张效果图,这个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家设计公司,可能也在颠覆着这个行业。
应该说,我们一路走来是比较幸运的,但我觉得背后是浙大的熏陶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浙大人的创业气质
我觉得浙大人有一种创业气质。第一是开放。我觉得浙大的校友间这样的氛围很好。我读书的时候是在竺可桢学院的混合班,里面各种专业的各种人才都有,非常交融,我们会更多的看到别人身上的亮点。比如,现在我跟小黄在性格上也不一样,但因为这种熏陶,我们都是一种很开放的心态去合作。我认为开放在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首先你自己要有两把刷子,其次,你必须跟产业的上下游有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其实这个在我们校歌里的第一句话就讲到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回到浙大的校训——求是、创新。在校歌里有句话,叫靡革匪因,靡故匪新。我对它的理解是,没有任何变革是没有积淀就能产生的,我觉得浙大的同学在创业中就比较专注和脚踏实地。而求是、创新这两个词是密不可分的,你必须先脚踏实地,才能志存高远。
最近这段时间创业很热,涌现了很多创业公司,像很多阿里系的公司,比较高举高打。但浙大同学的公司通常不是最高调的,也可能不是成长最快的,却往往是最持久的,这是因为当你能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能量才能一步一步的绽放出来。这几年,我们见证了那些高举高打的公司的起起伏伏,甚至很多都已经没有了,但很多浙大同学的公司却能够历久弥新,这就是求是创新所教育我们的。
浙大的同学可能不会上来就说我要去设计一个大系统,而更多的是首先去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甚至可能就是一个齿轮的问题。但只有解决了这些小问题,才可能完成这个大的项目。这就回到了我很想传达的一句话——解决一个小问题,让世界就此不一样。
创业两问
仿照竺老校长的两个问题,我也想说,诸位在校,诸位创业,有两个问题需要问一问。第一,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按流行的说法,就是你解决了用户的什么痛点?如果你说创业是为了赚钱,这听上去就不是什么很好的回答。第二,在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世界有没有就此不同?
我认为浙大的同学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所以他们的创业才历久弥新。非常感谢浙大多年以来的对我的浸润以及文化的熏陶。我一直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我第一次拿到第一个客户给我的8万元以后,我就回到紫金港校区去跑步,看到什么都非常好,既体会到了自己的成功,又体验到了回到浙大的初心。
最后,衷心祝福母校120年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