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成果

【中国教育报】管理学“浙大学派”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血液流失殆尽,将会面临死亡。为了控制或预防血液流失,医生们常常会用具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来止血或预防出血。目前临床需求最多的成分血就是血小板。

      如今我国各大医院的血小板主要是从志愿者捐献的全血中分离而出。血小板的保存期限只有5天,具有有效期短、供应和需求不确定、生产成本高等特点。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使得血小板的供需平衡面临更大挑战。

      试想,当病人急需血小板救命时,血小板不够用,其他医院短时间内又很难借调过来,这该是怎样的绝望?

      日前,世界顶级期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管理学UTD24期刊之一)上一项关于“科学决策解决血小板生产供需平衡”的研究,将大大降低上述事件的发生几率。

      今年7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陈寿长与其合作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伟华、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李彥志共同完成的论文“Joint Decisions for Blood Collection and Platelet Inventory Control”发表于世界顶级期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Vol. 28, No. 7, 07.2019, p. 1674-1691)。

截图.jpg

发表截图

      研究提出了一种全血采集和血小板生产的联合决策模型,为血小板生产的供需平衡提供了科学决策。据实际数据测算,该方法可以为血小板供应链节省5.50%8.34%的成本,并有助于缓解全血供应压力,减少过度生产和血小板过期量等。

      研究:首次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如今,在易逝品库存管理研究领域,关于血液制品库存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血小板作为最珍贵的血液制品之一,更是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据悉,血小板的库存管理包含两个相关决策——全血采集和血小板生产,但历史文献仅分别考虑了其中一个决策。

      而周伟华团队的这项研究,考虑了这两个相关决策的联合决策,创新性地指出全血采集和血小板生产的联合决策能够更有效实现血小板的供需平衡(血小板主要是从全血中分离)。

      这不仅可能使血小板的库存KPI有更好表现,还可能更加符合实际运营需要,解决“血小板供需失衡”难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都极具意义。

      团队成员:挑战即机会

      不同于一般的易逝品,作为特殊公共卫生供应品的血小板,其供应链从很早开始就使用了高度的信息化系统,使得每一单位的血小板采集、生产和流通都有非常详细的数据。

      研究团队成员、浙大管院博士生陈寿长表示,基于中心血库的数据,他们首先分析出了上游全血供应模型和下游血小板需求模型。

      有了这两个模型后,他们将全血采集和血小板生产决策建立为了一个优化模型来支持其联合决策,并通过设计决策支持算法,利用实际数据的仿真分别测算出联合决策和独立决策对应的库存成本,最后再进行成本对比。

      整个研究过程,除文献研究、数据调研与分析、模型搭建、算法设计等,还涉及大量编程工作。但对团队来说,这些挑战更像是赋予他们的一个机会,一个以学者的方式造福社会的机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研究实际问题的挑战,比如涉及到的实际运营问题非常复杂,需要不断地理解和分析,才能从中提炼出既能反映实际又能解决问题的模型。”陈寿长表示,更关键的是,我们体会到了研究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因为它不仅为解决血小板供需失衡提供了联合决策的方案,同时,随着大规模生鲜电商的兴起,以血小板为研究对象的易逝品库存管理研究将对生鲜电商的供应链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阅读:Wiley Online Library

 

 

 

文末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