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年,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科技兴国,创新强国。70年来中国从诞生、崛起到飞跃,从贫穷落后到全民奔小康,一切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但“创新”从来都不是喊口号而已。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非常不易。这一点,从事创新研究近40年的“中国创新管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深有体会。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一边研究创新一边育人,并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创新”是基于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满足其发展需要,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做没有价值的创新。
今年是浙江大学建校122周年,也是许庆瑞院士从教65周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促进中国创新研究与实践快速蓬勃发展,5月21日,“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创新引领发展学术论坛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论坛上,许庆瑞创新研究文集与许庆瑞创新引领基金发布,与会学者们围绕“创新引领”展开深入探讨。
当天,将近90岁高龄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建院元老”许庆瑞院士也走上讲台,探讨创新,并在中国工程院同仁和来自学界企业界的“徒子徒孙”以及浙大师生面前,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创新研究方面的深切体会。
(以下根据现场演讲整理而成,有增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更好地推动中国创新发展,很高兴今天我们能够相聚浙里,共同学习与探讨“创新”。
多年来,我们在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未来依然任重道远。今天,我主要回顾这些年来我在创新研究方面的体会与想法。
首先讲讲我们团队在长期的研究中所形成的代代相传的研究特色。
特色一: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
我们的研究是紧密结合国家的实际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经济发展需要去做的,而不是做各种分散的研究。因为只有立足于祖国大地及企业做研究,才能真正找出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发挥研究的作用。
特色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始终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顶天立地”是基本的研究要求。其中,“立地”是要立足于实践,坚持去企业蹲点;“顶天”是要上升到新的理论,要紧跟国际理论前沿。
特色三:结合人才培养做研究
我们和西方学术研究有个不同之处,那就是结合人才培养做研究。没有新生力量,就不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我们团队很多创新思想都是后来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
在创造这些新思想、新理论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必须去企业蹲点,获得一手资料,而不是躲在书斋里做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结合人才培养做研究时,也需要与实践结合。
1、四大研究阶段,解决不同问题
这些年来,我们的创新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在解决不同的问题。
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
研究多品种生产与新产品发展管理问题,解决企业“吃不饱又吃不了”的问题
这一时期社会呈现产品多元化的趋势,但当时很多企业并没有生产多品种的能力,企业出现“吃不饱又吃不了”的问题。“吃不饱”主要指很多企业接不到订单,无法维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吃不了”则指没有能力去接别人的订单,无法生产出客户想要的东西。
当时我还是研究生,写论文不是在书上写,而是在企业中写。所以当时在上海机床厂蹲点,我发现他们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看了苏联的做法后,我们提出要进行产品的研发管理,这个概念当时在中国还没有。而苏联当时有本百科全书,其中第七章就提出了如何做生产前的技术准备和服务,所以这个概念是从苏联引进来的。后来上海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可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模具,生产逐渐就上去了。
但当时还遇到另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学西方的管理,最早是泰勒,后来是苏联。但美国和苏联研究的企业管理都限于场内的管理,也就是生产控制管理的模式,这并不适合当时中国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七八十年代就在教学改革中提到“要走出生产型,变成经营管理型”,并在教材中写“从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这非常接近于市场经济的概念。当时很多出版社都不肯出版,说“市场经济不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而最终我们要突破这个框,走上经营管理的道路,就需要做创新。
阶段二:20世纪80年代
出现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时,我们在82年提出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88年受到国家重视并写入经贸委文件
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科学院、省市级研究院到学校,再到工厂,都不能拧成一股绳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比如,企业缺乏创新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科研单位研发的成果主要是论文和奖项,并不追求通过创新解决发展实践难题等。
国家当时出来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
而且在“以研究院所为创新主体,还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以研究院所为创新主体。
但我82年回国后,提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必须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当时很多人对此不接受,直到1988年国家才认可我的意见并写入经贸委文件。
即便如此,那时候大家也只是认识到,并没有做到。真正做到是在这一世纪初,从海尔的例子就能看出来。那时候,海尔的总裁听我说“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觉得很好,就让我去海尔给高管讲课。因为当时的中国企业非常需要创新知识,而中国没有这样的知识。
当然,不只是我们中国,美国苏联也走过同样的路,他们在60年代也强调研发管理,不强调创新。
所以我的第二本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出开发一定要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阶段三:20世纪90年代
90年代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服务研究,90年代中后期研究具有我国创新特点的道路
90年代我们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是参与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服务研究。当时写了一本书,他们一个司把我的书看了之后得到启发,说我给他们做了启蒙教育。所以他们出台了中国第一个技术创新工程。
当时两边争论谁来作为主要的部门进行技术创新,最后经协商后国家提出以企业为主体来抓,并选了五个试点企业,海尔就是其中一个。
那时候相比北大方正、南京化工、华北制药、江南造船,海尔较小且技术相对薄弱,自此,我们便开启了与海尔30多年的合作研究。当时被杨绵绵邀请到海尔上课,给他们讲技术创新方面的内容。
阶段四:21世纪初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研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与规律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研究了两大规律性问题,首先是企业经营管理。
当时管理在一门课程中主要是讲怎么做,后来我们设计了一个课题,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四条规律:
第一,战略制胜,即以需求为导向,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优势战略制胜规律;
第二,全面创新,即战略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全面创新规律。这一点和西方不同,西方只承认技术创新,而我们提出,除了技术,管理、思想、文化都要创新;
第三,人企合一,即凝聚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的全体员工,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融育人与用人为一体的人企合一规律。不同于西方管理学的“只讲方法、不讲人”,我们提出,企业是人组成的,要重视人;
第四,自我积累,即节约劳动为基础,重视资本增值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企业吃光用光、没有积累是不行的,企业要实现技术发展,需要靠自我积累。
2、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结合国家技术创新研究了一二十年后,我们发现解决了创新主体的问题还不够,还要解决创新的道路问题,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又提出了二次创新。
后来通过在杭氧调研,发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发展极不平衡,经团队协同研究,我们又提出了“组合创新”理论模式。
但当时中国还遇到一个问题——创新不动了。因为对人没有激励,所以激励制度也得改革,这样技术才能上去,所以激励制度也要创新。
再后来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要让全员动起来,还得让大家的思想也创新,于是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新。
也就是这样一步步根据实际问题展开研究,我们逐渐构建了“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中国管理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每过两年,国家重要领导都会去工程院讲话,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当选主席后给我们做报告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于是在工程院领导的协助和支持下,我们一起做了一系列创新能力的研究,比如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从单一技术能力到组合创新能力,再到全面创新能力。
此外,我们今后也将会把创新能力研究作为重点。
3、未来:由创新驱动到创新引领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的体会是,“创新引领”这个概念是创新驱动战略的上一个层次。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行动和力量上让创新跑得更前面,还要引领。
比如我们研究了多年的海尔,他们在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东西在引领。
首先是技术创新引领。海尔1991年从德国引进冰箱技术,奠定了自己的品牌 。如今又通过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升级,并创新引领“空气洗”趋势;
第二是市场创新引领,这是海尔的强项。从1984年张瑞敏砸冰箱严控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放心可靠产品开始,海尔逐步以顾客为中心深化品牌内涵建设,抓住用户需要,为用户真诚服务,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第三是文化创新引领,“以人为本”是海尔文化不变的核心,通过与战略相适应的文化创新尽最大可能开发员工积极性,实现海尔人由“内部员工”到“企业合伙人”的身份转换,进行全员创新。就是因为这样,海尔才能走到今天,因为它把人的力量发挥起来了。
所以未来,我们要重点研究与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创新引领,因为这是当下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体会,最后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