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院助力国内首部“社会创业”系统性教材发布
12月1日,由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研究所所长斯晓夫牵头,15位知名学者倾力编著的《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教材在首届中国社会创业课程教学论坛上发布。
这是国内首部以“社会创业”为主题的系统性教材。该教材既注重学术内涵(针对社会创业领域的前沿议题开展探讨),又注重实践性(面向社会创业课程提供有益的教学方案与建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在该书的序言中称其为“一本有情杯和责任的教科书”。
序言摘录
魏江/文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有情杯和责任的教科书?因为我们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等,已经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创业来解决。在新的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就需要推动国家实现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显然,社会创业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路径。我认为,社会创业是消弭很多社会间题,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重失灵”的一剂良方。
今天,政府、社会机构和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社会创业必须要尽快回到我们身边,并强烈呼吁和倡导社会创业。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和责任,斯晓夫老师牵头组织编写了这本教科书,还专门讨论了社会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社会创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社会创业与减少贫穷的关系,就是试图在创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之间取得平衡,让整个社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论坛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举办。浙大管院院长魏江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总编辑吴亚军出席并致辞,国内各大高校的教材编写团队成员分享教学精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模式、方案,百余位社会创业教育领域的学者参与。斯晓夫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上,魏江围绕“改革开放40年社会创业的思考” 为题发表演讲。魏江表示,20世纪80年代创业的动力机制是“活着”,社会创业与草根创业、生存创业、制度创业共同出现在时代浪潮之中;20世纪90年代创业的动力机制是“致富”,社会创业与知识创业、制度创业、外向创业一起有了较大发展;21世纪初创业的动力机制是“改变”,这时社会创业与互联网创业、Me Too创业蓬勃发展;2010年后,创业的动力机制变为创新,这一阶段,社会创业与技术创业、资本创业、技术创业等蔚为大观。他指出,社会创业目标是要成为人才的培养者、智慧的生产者、创新力量的推动者以及互联互通的引领者。
此外,教材编著团队也围绕“社会创业”议题,分享了他们的看法。以下观点摘选自论坛演讲,按演讲顺序排列。
斯晓夫
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研究所所长
社会创业对提高公民素质、社会与经济共生长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巨大价值与意义。它与商业创业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市场失灵、使命、资源调动、绩效测量这四个维度上。目前,国际上对社会创业的分类包括:社会修理工、社会建构者和社会工程师。
社会创业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减少贫穷。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减贫措施有提高经济增长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等。然而,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和经济学家意识到创新创业对世界范围内的贫穷减少是重要解决方法。但在我国,以创业视角研究减少贫穷的研究仍相当缺乏,需要加强。
王玲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社会创业合法性,通常指社会创业组织的行为方式与现有标准、规范、文化的符合程度。明确社会企业的法律地位,是推动其发展的首要措施。
魏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创业团队是创业的核心,创业团队能够提高创业绩效,创业团队能够使创业资源形成。目前在团队与社会创业这一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关注团队的异质性,研究团队成员各方面构成及特质。
傅颖
浙江工商大学讲师
随着经济创业产生的环境问题、贫富差距、乡村教育等问题增多,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社会创业带来了更多机会。其中,构建型创业机会的开发过程在于创业者和社会环境共同构建机会,以满足潜在市场需求。
林嵩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社会企业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步骤包括:摘要、市场、产品、创业团队、生产与运营计划、财务分析、如何有效融资等。社会企业商业计划书与一般商业计划书存在很大区别,比如在价值主张上,社会企业更追求从根本上可持续性解决社会问题。
吕力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社会创业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价值目标,目的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使社会朝着人们希望的目标改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社会企业的认定标准包括:组织目标、收入来源、利润分配、资产处置、治理结构。不宜将国家认定的社会企业与工商实践中的社会企业划等号。
刘志阳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简称VP)是指借鉴商业创投(Venture Capital,简称VC)方法,对初创期社会目标组织(主要是社会企业)进行投资孵化的包容性资本形态。其在中国的发展目前面临诸如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缺乏新型公益伙伴关系、缺乏社会创业生态要素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益创投市场化运行机制。这也为大家进一步研究公益创投提供了研究方向。
于晓宇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社会创业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但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如社会企业存在先天缺陷——社会认同度低、资源不足、造血能力较弱,社会企业所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治标不治本等。对此,社会创业可走谋求社会认同、实施资源拼凑、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等多种可持续发展路径。
汪忠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社会创业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社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能够影响社会企业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也即社会企业在社会创业过程中所处外部市场环境的“动态性”,和组织内部所拥有资源对社会创业活动的“支持性”的综合。社会创业是时代的潮流,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公众参与,因此我们可从就业、创业、研究三个方面大力倡导社会创业。
邬爱其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
目前,国际上社会创业发展环境较好的国家大都拥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充满吸引力的纳才条件等。但共性之外也有差异,主要集中在经济制度、社会创业发展水平、社会创业主要支持、相关制度成熟程度和主要支持方法等。而影响中国社会创业的重要因素,则包含中国社会创业者的个人价值观与特质、个人创业意向、社会网络等。
孙洪义
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
精益创业方法旨在消除不必要投入,在产品开发阶段增加创造价值的活动和功能。这样创业公司在开始时无须大量外部资金投入,不需详细复杂的创业计划、完美的产品,同时又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只有找到精益创业原理中与社会创业相契合的点,如:创造价值、不断改进质量、团队合作和学习等,才能帮助我们挖掘社会问题,更好地进行社会创业。
戴维奇
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
企业通过内部创业创造社会价值的现象称为“公司社会创业”,这也是解决社会创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作为创业的一种具体类型,公司社会创业可看做“公司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结合体。此外,作为一种创新型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公司社会创业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在研究领域归属、行为的表现和结果、行为特征、主动性以及主体和客体五个方面存在差异。
厉杰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由于社会创业兴起时间较短,社会创业的质化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因此,开展社会创业的质化研究非常必要,可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质性研究写作四个方面入手。质化研究是研究者在自然真实的背景下接近研究主题,捕捉情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试图从当事人角度理解和解释现象。这一过程涉及到如何在研究中收集和使用各种经验素材,如案例、个人经历、生活故事、访谈、观察、历史、互动和视觉文本等。
附:《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教材编著团队
斯晓夫,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研究所所长
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
林 嵩,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吕 力,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
王 玲,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魏 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
于晓宇,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汪 忠,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焦 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邬爱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
厉 杰,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戴维奇,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
刘 振,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教师、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成员
傅 颖,浙江工商大学讲师、浙大管院创业研究所成员
《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内容构架
第一章、社会创业概述
第二章、法律与社会创业
第三章、团队与社会创业
第四章、资源与社会创业
第五章、机会与社会创业
第六章、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书
第七章、社会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第八章、公益创投
第九章、社会创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社会创业环境
第十一章、社会创业与减少贫穷
第十二章、社会创业的国际维度
第十三章、精益社会创业
第十四章、社会创业的质化研究
第十五章、公司社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