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成果

魏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商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8-06-29 来源:品牌公关部 浏览次数:

      魏江表示,“如果老师还抱着旧的东西教学生,20年后商学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学培养人才也不只是追求就业率。

    “今天在应用研究和创新领域,企业已经一点不亚于高校了,那么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的高校应该干什么?”

      对话中,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提出了这样一句设问,这让我想起不久之前,他在一次演讲中对中国商学教育的点评:

    “虽然我们每个教授都在说‘今天的时代变了’,但中国的战略管理教学还是在刻舟求剑。”

      在伦敦接受采访时,魏江又提到了“变”的问题,他解释说:“管理是一门形而下的学科,需要的是快速响应需求。今天管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亟待改变,这是全世界商学院都面对的问题。”

      在魏江的眼中,虽然正值一个重商气氛居高不下的年月,中国的商学教育却正面对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尴尬。

      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长期稳定的学院经典与不断跃进的商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气象万千的现实世界中,“新模式”、“新理论”和“新权威”在不断涌现与突变,这让学院里所因循的教条和传统难以与时俱进;而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变频迭代的商业生态,人们也在疾呼更具深度和长效机制的教育与研究。

      消长之间,商业和教育,都在被重新诠释。有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讨论,也被重新搬上台面。对教育者而言,此间的平衡与变革,维系着教书育人的天职,也事关生存发展的现实。

      回到最初的那个疑问:变迁的版图中,学院应该干什么?

      在魏江看来,学院最终应回归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

    “一所大学如果只依赖在自己的学位证上盖个章来获得溢价,这个大学是没有希望的。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归根结底要看它所授课程的内涵,要看它所培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访谈摘录

      FT中文网: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今天“产学研”的三方关系里,学院处在什么位置?

      魏江:其实中国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的是非常棒的,甚至领先欧美。我这里是指产学研合作,不代表技术水平。(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左右,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很低,非常依赖高校提供科研支撑,那个时候很多老师都通过办企业实现了技术转移。但此后企业的创新水平越来越高,今天在应用研究和创新领域,企业已经一点不亚于高校了。所以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今天的高校应该干什么?

      我认为,第一:应该回归基础研究;第二:回归人才培养。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是一条很长的路。如果过度强调高校的产业化,实际上就会阻碍基础研究发展。高校要更注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一个能马上实现产业转移去办公司的人。我很反对一味强调要高校的人去开公司,因为我们的愿景和使命是确定的,如果发生偏移,就没办法好好培养人才。

      FT中文网:有观点认为,教育在今天面对的挑战,不仅来自教学的方式,同时也来自研究层面。因为互联网时代让商业节奏更快、更动态,所以研究和知识创造的过程也在发生变化。商学院该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魏江: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和方式。

      内容是什么?中国商学院所应用的模型,基本上都来自欧美。从纯理论角度看,这些理论都是非常领先的。但是管理学和经济学不一样,管理是应用型的学问,需要的是快速响应需求的变化。如果我们用别人产生于上世纪三、五十年代的理论,来看今天的管理问题,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就已经变了。在一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再用一个比较静态的模型去讨论管理问题,就是一个刻舟求剑的行为。

      再一个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现在给学生讲的一个又一个的“Model”,其实学生会非常方便的上网搜索出来。只要他有个手机,这些知识就全有了。你再讲个“SWOT”、“PEST”,不用你讲,学生早知道了。我就告诉我们的老师,再过20年,如果还是抱着一成不变的东西去讲课,商学院就不再被需要了。

      FT中文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魏江:Research,做真正的研究。发现新问题,诠释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FT中文网:具体如何做呢?

      魏江:我总结为三点:走进来、走出去、做平台。

    “走进来”,我们邀请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这样的企业的专家走进校园,担任研究员、讲师。目前浙大商学院50%的讲师都是来自企业,他们把案例带进了校园 

    “走出去”,我们鼓励教授们主动跟企业建立联系,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商业管理中,这已经列进了教授们的考核项目;

    “做平台”,今天都强调要有互联网思维,商学院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也要像互联网企业学习平台思维、打造生态系统。比如我们跟阿里云合作成立了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双方共同研发课程、设计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平台为载体,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充分、及时互动。

      FT中文网:在你看来,商学院和企业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魏江:必须要走得更近。商学院的理论和数学物理不一样,不是在纸上演算就能算出来。商学院研究的问题是需要在实践中发现的,然后依靠洞察去解决问题。

      环境变化非常快,企业的形态发展也非常快。所以学校要和企业无缝对接,但是这种对接的目的不是为了产业化,而是去总结提炼中国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然后上升到理论,再形成创造性方法,给更多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FT中文网:能否举一个例子?

      魏江:就以新零售行业为例说明。业界对新零售的理解,更多是聚焦在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迎合消费升级需求和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等方面。但是从学界的角度,我们从整个产业链和生态的角度来看。零售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业态,是生产方和需求方实现价格转移的过程。

      传统零售业的问题在于从生产方到需求方之间的中间商太多、又非常强势,通过压低生产方的利润和抬高需求方的价格获利。这样从源头上压榨生产方的利润,压制了它们的创新能力,零售业就是一个低附加值的行业。

      新零售的本质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把中间的渠道环节缩短甚至消除,依靠的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不是靠生产方让利;保证生产方利润的前提下,推动它们进行创新升级,像盒马鲜生等一些企业已经在开始做这些事情。

      这是我们考察新零售的切入点,而不仅仅看铺了多少无人货架、或者有多少个APP这样的数据。

      FT中文网:和企业相比,学校的优势在哪儿?

      魏江:第一,系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人才储备。

      FT中文网:说到的人才,现在企业越来越关注人才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但中国教育留给人的印象还是更强调应试的。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教育还有改良空间吗?

      魏江:如果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以就业率为考量目标的话,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我强烈反对考量浙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多高。中国学生从来都是一毕业就马上找工作,因为国家考核高校是以就业率为指标,老师、辅导员和书记也全都在鼓励学生就业。我们需要有思想的人,能够去关心国家。然而今天很多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关心年薪是多少。

      为什么不鼓励学生毕业后去西部看看、去非洲、去世界各地看看?这样回来他的整个境界都会改变。我们需要有使命感、有责任的人,而不只是只会干活的人。

      大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分的很细很细。学会计的毕业后做会计,学营销的毕业后做销售。我认为有必要让浙江大学取消所有的专业,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懂历史、懂文学、懂管理、懂人文的人才,未来做什么职业,等到研究生再去学。

      FT中文网:但是等到企业招聘的时候,还是会招对口的人才。比如历史、文学这样的专业还是不如理科专业受欢迎,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魏江:那是这些企业还没有看到趋势的变化。真正一流的企业,像美国的谷歌、Facebook,中国的华为、阿里巴巴,它们真的不太在意你本科学的是什么专业,它们在意的是你的能力、创新,你从哪个学校毕业的等等,具备学习的能力才是它们想要的人才。

      FT中文网:如果从现在看未来五年,你的学生最该具备哪些素质?

      魏江:第一、会问问题,第二、要有自信。

      现在都是在课堂上没有学生问问题,等到了考试,都来问问题了,问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提问能力体现的是创造能力,不应只是关心表面问题。自信也不是自我感觉天下第一,自信要有中气和底气,要懂得坚持和努力。

      FT中文网:这几年在西方,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讨论越来越多。关于经济制度、商业伦理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有不少讨论,这其中也包括对商学教育的导向和内容的再思考。中国的商学院是否有必要重视西方的这些反思?

      魏江:中国商学院的教材、案例研究、教学模式,不少都是学西方的,这本身没有错,因为我们早期的发展太快了,学习是肯定的。

      但随着西方的反省,我们也开始反省。用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管理自己的企业,是行不通的。过去觉得人家的理论很先进,我们的企业很low。现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东西,因为中国的文化一定是嵌入在中国人本性中的,所以很多中国企业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

      FT中文网:对商业伦理的讨论和教育,在今天还重要吗?

      魏江: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商业伦理的教学,都是建立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领域的创新很快,但是也伴随着“坑蒙拐骗”。所以还是需要回归到中国自己的商业伦理,用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内部的发展和伦理问题。这是原来的商学院没教好的。

      信息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