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提示

正在执行当前操作, 请稍等...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正文]创业研究 | 公司创业研究发展脉络梳理

创业研究 | 公司创业研究发展脉络梳理

发布时间:2021-01-09 来源:admin

公司创业研究本质上关注的是各种形式的新事物及其对组织发展和绩效的影响。研究已经证实创业精神不仅对新创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对现有组织的发展也十分关键。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时代,企业不断创新、更新以及开发新业务的能力对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在企业内外开发新机会的过程与个体创业行动一样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公司创业实践在形态和方式上的变化在带来理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产生更加有冲击力的理论贡献的机会。因此,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公司创业研究。迄今为止,公司创业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969-1989年,基于企业类型划分和组织内部管理方式变化的理论构建准备阶段。早在1969年,Westfall等学者就在论文中提出创业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现象,也应当纳入现有大公司的职责范围。1971年,Peterson和Berger进一步研究发现创业精神是大型组织应对动荡的市场环境的一种策略,并借此将新企业创建行为与已成立企业的创业行动进行了区分。但是,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创业研究总体倾向于微观个体层面,研究问题主要聚焦于“谁是创业者”,学术探索深陷于创业者特质论的争辩,所以彼时这些关于企业层面创业现象探讨的零星论述并未引发规模性的研究探索。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业者特质论研究的进展缓慢和成效甚微引起了大规模的学术反思与批判,有学者提出性格特质的叠加无益于清晰描绘出一个创业者的画像。由此创业者特质论的研究潮流逐渐被创业行为和过程研究所取代,以当时北美主流学者为主导的创业研究开始从个体层面转向个体和企业等多个层面考察。此后,更多创业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公司经营实践中出现的新旧业务冲突、组织惯性、官僚化以及其他战略决策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也是当时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真实存在的管理实践问题。基于此,研究者开始尝试依据公司性质与形态差异辨认哪些组织更富有创业精神,而哪些组织更为保守。企业的创业或保守倾向还引发了公司战略态势的差异,从而影响公司的竞争策略和财务绩效。在那些更加富有创业精神的组织中,出现了能激发企业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内部创业者。Pinchot(1985)认为,正是公司中的内部创业者掌握了诸如从失败中学习、快速地重新设计、多次尝试等动态的创业管理方法,才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发展潜力。


1990-1999年,探索公司创业动机及其本质的理论争议与论证阶段。这一阶段公司创业相关研究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据Ireland等(2005)统计,1988-1999年间,发表于AMJ的公司创业研究文献数量占所有创业类文献的16.7%,公司层次的创业研究数量也实现了翻倍。ETP、JBV、ERD等创业专业领域期刊的文献数量趋势也与之相似,公司级分析层次占据分析主导,创业研究从仅关注创业者个体和中小企业转向更广阔的范围。在这一阶段,更深入的公司创业概念界定出现在学术对话中,创新获取活动、组织更新流程、新事业开发和战略创业等多种定义与内涵阐释方式激起了新一轮的学术探讨,这其中包含创新、更新和新业务拓展等多维含义的综合性定义获得了更多数研究者的认同。进一步地,一些战略管理学者注意到了公司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和创业型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对于组织创新能力和公司活力提升的重要意义(Stevenson and Jarillo, 1990; Kuratko et al., 1990; Lumpkin and Dess, 1996)。Lumpkin and Dess(1996)发现公司高层对创业活动的支持更有助于创意实施和组织绩效提升。组织学习和网络嵌入也对于公司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创业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可见公司创业是外部环境、内部组织行为与绩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为创业和公司管理这两个原本关系不甚清晰的研究领域建立起学术关联,帮助人们理解为何需要在不同范围和层次上实施创业管理和研究,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公司创业的理解。此后研究焦点转向如何在公司战略中注入创业精神,激活公司的创业活力,从组织内外部的不同方面考虑如何促进既有组织或大型企业通过创业机制获取更大的成功。


2000-2009年,注重公司创业分类和组织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公司创业机制探索阶段。经过前期近三十年的研究积累,致力于捕捉公司整体创业现象的构念层面研究,例如公司创业、战略创业、内创业,以及基于公司创业维度或者某些特定要素的细分研究流,例如战略更新、公司新事业开发、创业导向等各方面的研究探索均呈现较快增长。更多的理论和实证证据不断累积并加入学术讨论。在组织内部,Messeghem(2003)发现公司创业导向强度并不受制于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相较之下,组织中的人会对公司创业形成更直接的影响。例如,中层管理者往往在公司内部扮演了重要的创业者角色,其对公司内部创业环境感知的差异以及工作轮换等均会对公司创业活动形成重要影响。中层管理者达成创业目标的手段也会受到组织内创业环境和道德监督程度差异的影响。高层管理者则在评估战略决策与企业创业能力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可以间接影响公司创业和组织绩效。在组织外部,战略联盟等公司外部网络与公司内部资源能力有着密切关系,产业环境与市场机会对公司创业有重要影响。公司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形成互补作用。还有一些研究进一步检验了环境条件(如动态环境和产业成长)对公司创业绩效的影响,包括环境的动荡性与敌对性如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公司创业导向与创业活动的开展。在这一阶段,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与组织内部要素获得了研究者的同等关注,组织学习、环境变化和公司创业会形成交互影响。但总的来说,在分类基础上开展研究的做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其实关键并不在于分类或不分类,以及分类的标准是否正确,问题的核心是公司创业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研究基本上遵循其与个体创业的比较思路展开,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组织和管理层面。事实上,公司创业有可能在不嵌入大公司组织情境下开展但又与大公司保持关联。这种创业活动与大公司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还有市场等多个方面。但是,这些现象因背离了公司创业的“完美定义”,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


2010-至今,基于公司创业实践突变的理论分化与整合阶段。近十年快速更迭的技术和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促使公司创业实践出现了更快速的自我更新和迭代创新。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公司创业活动的不同方面,形成了众多公司创业研究分支。例如有学者提出应重视不同的战略导向的作用,针对公司市场导向、学习导向、竞争导向、技术导向和国际导向的优势和差异研究,以及它们在激励创新或绩效方面如何相互关联。这些研究突出了以市场为基础的观点对于了解公司的客户和竞争对手以及发现新机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早已成为一种现象级活动的公司风险投资(CVC)在学术研究中也得到飞速发展。此外,一些融合了公司创业与其他形式的组织或机构的新兴研究也不断深化,例如Kellermanns和Eddleston(2010)研究了战略规划对家族企业的公司创业活动的影响。融合了社会创业理论视角和公司发展战略的公司社会创业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从公司创业研究发展来看,早期公司创业是既有组织为了提升或保持竞争优势,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组织或改变其市场或行业现状的战略型行为。但在互联网和数字化经济的情境下,公司创业在形态和行为上开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一改变集中体现为公司嵌入程度在提升但组织情境的嵌入程度在弱化,产生了大量在理论上介于“独立新创企业(Independent Ventures)”与“公司新事业开发(Corporate Venturing)”之间的中间体,这些由公司推动的创业活动(例如所有权投资、资助性投资、风险性投资等)可能在根本上改变了组织形态,形成了组织情境强弱连续体上的多重组织情境的共生或共创。这些变化同时还带来了理论上的挑战与机会。一方面,目前公司创业研究的概念体系相对滞后于公司创业的实践发展,公司创业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战略更新、组织再生等战略创业领域,还表现为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衍生创业、大公司作为孵化器或加速器(Corporate Accelerator)的关联创业,以及由焦点企业建构平台网络乃至搭建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多种多样的由大公司创新驱动的公司创业模式。研究公司推动创业现象有必要发展出凝练数字经济时代大公司竞争优势的新术语,而当前研究缺乏针对这些新型公司创业行为的探索与定义。另一方面,近年来由创新驱动的大公司创业活动成为公司创业实践的突出特点。公司创业实践中的商业模式、平台化、生态化等有可能贡献于创业研究形成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