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擎明:一位工程经济学教授的诗意人生 | 40年·管院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22浏览次数:0
黄擎明195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工作,历任管理工程系系主任,科学管理系系主任。



参加革命六十周年,黄擎明写了一首诗,高度概括了她的革命人生:“飒爽英姿少年行,关山飞渡把生轻。六十回眸留一笑,漫道生前身后名”。

发誓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黄擎明出生于广东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的古典诗词。

她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一件事:“我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农村的小卖部,卖糖卖盐都是撕一张纸包着。有一次我去买糖,我突然发现撕的那一张纸竟然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页纸。于是我就求他把这本书给了我。拿到后,我就天天都背诗,那时候《长恨歌》《琵琶行》我都能背出来,把这被撕了一小半的唐诗三百首基本上全部背完了。”

从小良好的诗词积累为她之后一生中诗词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诗词的热爱,以及诗意对她人格的塑造更是奠定了她一生的主基调。

小学毕业之后因为家庭缘故,她无法继续读书。当时的小学校长是地下党员,鼓励她说:“将来总有机会学习的,你不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于是黄擎明白天参加体力劳动,利用晚上和农闲之时进行自学,后来她通过自学考取了广州护士学校(半工读),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

1949年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黄擎明的表哥是地下党员,受表哥的思想熏陶,爱好阅读善于思考的她希望加入到革命军队中,因此,她与其余几位进步青年同学前往解放区。

当时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严密封锁,要进入解放区必须绕道香港,之后再坐船。他们打扮成农民的样子,一路上话都不敢说,彼此间分散开装作互不认识远远地跟着向导,向导头上插着鸡毛。上船后开了两个小时,有两艘小船来接他们去解放区。本来下着很大的雨,但是慢慢地雨就停了,漫天的霞。向导告诉他们,现在到解放区的范围了,他们可以说话,可以笑了。

怀揣着满腔的报国热情,他们一行7人报名参加主力部队。但当时根据地被封锁,要去到主力部队的范围必须要突破包围。突破的那天晚上下着瓢泼大雨,翻过一座很陡的山时,两个山谷之间只有一条石板相接,稍有不慎,滑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向导问他们怕不怕,大家异口同声“革命战士不害怕”。当惊险的突围结束后,黄擎明作了一首诗:月黑风高夜,过线正其时。誓将身报国,何惧早与迟。

越过封锁线之后,走了七天,找到了主力部队。黄擎明被分配在医疗队。到达主力部队的第二天就经历了场恶战,抬来很多伤员需要包扎,重伤员需要打盘尼西林(青霉素),必须要四个小时打一次,否则会降低药效。当时盘尼西林非常珍贵,重任落在了黄擎明身上。由于没有闹钟提醒,担心怕过时间,药失效,她整晚都不敢睡觉,凭着意志让自己保持清醒。

在这段黎明前的黑暗岁月中,黄擎明把李白、苏轼给她的乐观与豁达发挥到了极致。战斗之余,每次碰上宣传队的同志,他们总喜欢在一起作诗,表达革命的志向;把一些民歌改编后唱出来,表现自己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1955年,黄擎明在自己的努力以及当时同事(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帮助下,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业经济学。

黄擎明将她从军旅生涯中锻炼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带到了自己的大学学习中,出色地完成了学业。1959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工程经济教研组。




当时的浙江大学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成为了一所纯工科性质的高校,但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一所纯工科院校的局限性,所以开始依托扎实的工科基础,向其他学科方面进行延伸和拓展,力图在学科交叉方面做出成绩。而黄擎明所研究的“工程经济学”就是学科交叉的典型代表。

文革后黄擎明的科研任务非常重,承担了四个全国科研任务,其中包括机械工业部三个部门的研究课题,以及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全国课题。黄擎明教授的课题彼此相关,层层深入,主要关于如何分析技术经济,首先做到技术上有证据,其次经济上要合理,最后采用案例分析,做产品时,一步步分析,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工程经济教研室的成功,校领导决心将这种模式发展下去,进一步扩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管理工程系,之后改名为科学管理系。而这就是如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前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擎明接任系主任的职位,承担起更严峻的使命任务。

为了提高当时院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决策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从招生方面,原来只面向研究生招生,改为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开始面向本科生进行招生,拓展为每年本科生研究生各一个班,各30多个人。招生规模的扩大为院系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其次是对实践活动的丰富和发展,原来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主要集中于理论学习,但是对于工程经济的学习而言,理论上的学习显然是不足以充分地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在当时老师的主导下,院系与杭州当时的很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派遣研究生参与到工厂进行调研,深入课题研究,将所学知识实用化,极大促进了由学术性人才到实用性人才的转化。

最后是对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对内方面,进一步提高教师质量,使教师培训学习定期化,加强教师间学术交流;对外方面,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对外交流,组织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交流考察,开拓教师们的眼界。这样对内对外两方面的双管齐下,浙大的院系的教师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回忆浙大管院的“创业”阶段,黄擎明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管理也要创新,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要跟上世界的步伐。过于保守或盲目照搬外国都有欠缺,要把两种良性结合起来,创造立足于中国,又吸收世界前沿理论的管理科学。

黄擎明一直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来生活,平静地看待自己一生的荣誉与成就,平静地看待自己的生死(立志捐献遗体)。在八十周岁时,黄擎明写了一首诗:一生为革命,矢志永不移。八十心尤壮,情怀似旧时。

她受诗意影响,将诗歌里面的乐观、豁达、坚韧带到了自己的人生中,又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种种诗意。走过硝烟战场,走过浙大管院的风风雨雨,走过自己的荣辱得失,最后成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赢家”。